“超大规模网络的建设运营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这既是上海地铁的创新宣言,也是行动指南。
十年间,上海地铁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融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宏图,依托业内唯一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和示范应用基地建设,初步形成由“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安全、智慧、绿色、人文”四大主题,在复杂环境深埋地铁工程建造、全自动运行、智慧地铁建设、绿色建造与节能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开展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承担国家及省(市)部级重大课题近百项,获国家及省(市)部级科学技术奖近80项,获各类协会、学会科技成果奖近150项,获批知识产权200余项,主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超百项,成功获得国家工信部认证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成果丰硕,应用成效显著,科技人才涌现,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全力驱动上海地铁建设运营高质量发展。
科技守护建设运营安全
十年间,上海地铁持续健全“贯穿全寿命、覆盖全场景”的安全保障体系。 针对软土地层地铁车站暗挖建造的国际性难题,在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寺站、桂桥路站,首创饱和软土地层顶管及管幕暗挖车站建造新技术,突破明挖受限的中心城区地铁车站建造技术瓶颈。静安寺站建设周期较传统模式由72个月缩短至50个月,节约成本超1.6亿,确保城市重大工程扎实推进。
面对超深埋工程变形控制与承压水治理的挑战,大型铣槽机,自动补偿钢支撑系统等一批先进的施工工艺,有力地保障了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先后攻克了“超深基坑围护支撑、超深地基土体改良、超高承压水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牢牢守住敏感环境、复杂地层的建设安全底线。
行业首创了高度集成的ISM系统,实现了工程车区段限速和信号防护,保障了工程车在车辆基地的安全运行,并减少了对列车的运行影响。
科技赋能智慧地铁建设
2019年上海地铁在业内率先发布了“智慧地铁发展纲要”,构建了上海智慧地铁“1135X”架构,全面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应用。
建设风险管控再上新台阶。依托国内首座轨道交通网络建设风险远程监控中心(RSCC)大力推进数字化、精细化进程,实现从“经验型被动应对”向“体系型主动防控”转变。推进BIM技术轻量化发展,实现建设运维全过程覆盖,促进精细化高效管控。
全自动运行再现新引领。荣获2015年度“FIDIC优秀工程奖”的上海地铁10号线,是全国首先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线路,实现了列车的自动唤醒、自动检测和自动运营,确保运营安全高效,在不断总结运行经验中编制的“全自动运行线路运营要求”,成功入选2020年首批“上海标准”。2021年先后开通的15号线、14号线分别成为国内首条一次性开通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运营里程最长的地铁线路,以及国内首条8节编组的最高等级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
智慧服务实现新突破。先后建成汉中路站、惠南站、诸光路站,新江湾城站、顾村公园站5座全球首批智慧车站运营管理效率提升30%,开关站时间由原先的30分钟缩减到8分钟。国内首创的双脱机回写技术实现全网扫码过闸,与全国15座城市实现互联互通。
智慧指挥重塑新升级。2019年正式投用的网络运营指挥调度3C大楼设计集成了十大运营管控功能,全面提升了控制、指挥、协调功能,取得了业内八项第一的重要突破。
智慧运维促进新转型。业内首次实现涵盖车辆、供电、通号、工务、物资和后勤、车站机电设备等六大专业设施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故障预诊断分析功能。车辆智能运维系统成为国家发改委行业示范工程,智慧通号平台项目荣获中城协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培育绿色地铁发展
上海地铁天然携带绿色低碳基因,并不断自我革新,于节能中求节能,发挥节能减排的“乘方效应”,累计减少碳排放约2800万吨,相当于种植森林760平方公里,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
持续创新绿色建造与减振降噪技术,国内首次在区间隧道采用快速接头技术,全面推广应用预制轨道与预制桥梁技术,并率先攻克运行微扰动、上盖建设、不停运改造的振动噪声控制技术,全方位改进静默施工与安静运行品质。
建成业内最大规模车辆基地光伏示范工程,清洁能源/总能耗占比居行业首位。2014年起,金桥、川杨河和治北停车场10MW光伏发电工程相继建成。目前封浜、三林、富锦路、浦江镇等13座车辆基地完成了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总装机容量合计约36兆瓦,装机容量位居国内行业首位;年均发电量超360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超2.8万吨。
17号线诸光路站是亚洲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LEED认证的地铁车站,首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绿色认证之先河。上海地铁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全球首部绿色轨道交通评价标准,填补了公共交通领域绿色评估认证的空白。上海地铁14号线昌邑路站和封浜车辆段、15号线百色路站和元江路车辆段、18号线全线在建设之初也加入到绿色认证的行列。
科技孕育人文地铁
上海地铁以精准细密的绣花功夫,努力为乘客绘织出一张“有温度、可阅读、有情怀”的交通网络。
16号线最高设计时速达120km/h,直达车全程旅行时间34分钟,同时设计3+3灵活编组功能,极大拉近了临港新城与中心城的时空距离。创建了国内市域地铁线路运行的新模式;精细化的延时运营温暖着都市夜归人;吴中路、诸光路、汉中路等车站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市民对最美车站的惊鸿流连;厕所革命、语音购票、盲人导乘等无障碍服务创新切实让乘客感受到了上海地铁人性化的初心、细心、暖心。
塑造高能级创新生态
上海地铁始终贯彻“人才强企”战略,致力打造“权威专家领衔、高端人才领军、技术骨干集聚”的创新人才高地。注重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致力打造高能级的创新环境。
十年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从2700余人增长到4400余人增副63%,高技能人才占总技能人才比例达到三分之一。集团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上海市领军人才7人,上海市级以上技术能手18人,拥有1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4个市级大师工作室。2018年集团博士后工作站成立,2019年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依托“两站”建设,汇聚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张江综合实验基地拥有国内运营企业唯一一条具备一站、一线、一车的真实实验环境。聚焦信号、车辆、供电、通信、站台门、自动售检票、振动噪声、轨道线路等重点专业,推动集实验、检测、中试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实验基地建设,致力于成为服务行业科技创新、产品中试、装备检测认证的共享平台,获得CMA资质认定,CNAS实验室认可、CNAS检验机构认可等3项资质证书。2020年获批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
上海地铁致力打造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驱引擎,2019年建立了业内首个高端智库导向的创新研究院,推动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12号线旅速提升研究”获得国际质量管理金奖,“三个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荣获市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供应商信用管理平台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了“阳光采购”,赋能企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从不断探索到追求卓越,上海地铁用创新突破,璀璨着一个城市的梦想,点亮吸引世界目光的城市窗口,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征程上,上海地铁将继续全力领跑,让市民体验美好出行,为上海精彩美好未来。
(轨道交通网)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