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碳中和”对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金属加工网 2022年01月20日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既是中国做出的郑重承诺,更是目前中国紧锣密鼓推进的重点工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的硬约束,将深刻影响地方决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三十多年,我国低碳投资规模将达到百万亿人民币以上,其中给机械制造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言而喻。

01

从整体工业发展的角度看,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有望在“十四五”末实现总体达峰。相较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难度更大。欧美国家的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有50-70年过渡期,而我国作为全球碳排放居首的国家,化石能源在整体能源结构中仍占80%以上,2030达峰后,仅用30年实现碳中和,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工业领域的节能减碳首先要从源头设计端开始,需要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产品的生产、流通等其他全生命周期环节,而这需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赋能。

02

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钢铁行业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碳达峰、碳中和”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不亚于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大变革。在未来五年内,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两大任务: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绿色制造体系的打造。据统计,中国的粗钢产量占全球超过50%,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占全球的60%。而在国内来看,钢铁行业占整个中国碳排放约15%,是所有工业门类中排放最大的行业,无论从哪种角度看,中国实现碳排放的路径中,钢铁行业应该也必须做出最大的贡献。钢铁压减产量是我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工信部将从四方面促进钢铁产量压减。因此,去产能和压产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钢铁行业的重头戏,包括兼并重组在内,钢铁产业上下游的变革将持续发生。

03

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同步影响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电力在全部能源负荷中占比也将越来越高,在所有行业可实现的全面脱碳情景中,电力的脱碳都必须先于更大范围的整体经济脱碳。电力系统未来十年的发展,对于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在2060年或更早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给出了明确的碳中和方案,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中国大唐等能源央企也随后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在过去1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降幅巨大,全球光伏和陆上风电的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分别下降了85%和60%,海上风电成本如今也开始快速下降,仅过去五年就下降了60%,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可再生能源竞价甚至更低。因此,中国必须大幅度提高零碳发电资源的投资速度,尽快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

04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是机械制造领域中重要战略新兴产业,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际也为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加快向低碳、近零碳、零碳深度转型,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板,补齐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制造装备等短板弱项,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把电动汽车打造成我国先进制造和低碳制造的亮丽名片,在推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汽车行业自身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05

综上所述,全球已形成的“碳中和”共识将有力地引导长期投资向低碳领域配置,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发达国家更多,但是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并且能带来多重效益。经梳理“碳中和”背景下的八大重点领域存在重大投资机会,包括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领域。其中多个领域与机械制造行业紧密相关,如电力领域的光伏发电中硅片和电池片技术提升、交通和工业领域的电气化、新材料领域的循环利用再生、建筑领域的节能改造、农业领域的化肥和畜禽养殖排放相关减排技术、负碳排放领域的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数字化领域的智慧生活方式与健康等。

我们正在步入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十年。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也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时,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需要经济体系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和良性互动,尤其是政府、企业、投资机构都应该在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政府层面,应该明确目标、价格信号和战略规划;在企业层面要开展碳核算,推动核心业务减碳;金融机构要创新绿色金融,大力投资绿色技术。随着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化,碳排放带来的外部性效将逐步显性化,比如碳价未来大幅上涨、碳税征收以及绿色金融激励政策的逐步到位,绿色项目有望在长期维度上体现出更高的回报等。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