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中车研制的新一代智能城际市域动车组,在粤港澳生态环境青年论坛亮相。该款动车组,是以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代城际动车组CRH6型的成熟平台为基础,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的智能城际市域动车组平台。
“新基建”背景下的城际铁路发展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辐射半径100~200km左右、旅行时间1~2h左右的都市圈/区域经济圈应运而生。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作为“新基建”七大板块之一,正是为相邻城市或城市群、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提供连接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国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重心。同是高速铁路,但出行场景和服务对象不同,车辆设计和功能势必迎来典型城际化“消费升级”与革新。
以新一代智能城际市域动车组为例:
该车在既有CRH6型城际动车组的基础上,保持“载客量大、快起快停、快速乘降”等技术优势,可单列运营或重联为8编组运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市域公交化,客流潮汐变化的运营需求;同时,列车每侧设置三个大开度电动拉塞门,满员状态下可在29秒内快速完成上下车。这些升级显然都是为城际旅客的出行需求服务。
内装领域的城际化升级
我们知道,高速铁路车厢是旅客出行和旅游活动场所,车辆运行过程中,乘客以自己座椅为中心的活动占90%以上,其舒适程度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这类交通工具的评价。在“新基建”背景下,未来城际铁路的普及和城市群常态化运营,城际化座椅设计显然至关重要。城际动车组大多运行时间在2h以内,因此乘客对头部和脚部有支撑需求,对坐姿的变换需求不大,所以城际动车座椅一般设为固定式座椅,坐垫和靠背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固定倾角和曲线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力量支撑。
此次动车组采用的全新座椅,不仅优化坐垫倾角设计,加强背部包裹感及舒适性,使之更贴合人体舒适坐姿,更符合城际旅客的乘车需求。而且座椅主要支撑部件背罩壳,首次采用更为轻质高强、防火阻燃和低烟低毒的聚碳酸酯PC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的玻璃钢。相比较玻璃钢,聚碳酸酯PC在轻量化、力学性能、安全性以及绿色环保等方面表现更为优异:<ul class="list-paddingleft-2" style="color:#333333;font-family:-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font-size:17px;text-align:justify;background-color:#FFFFFF;">
轻量化:PC质量轻,密度小,相同条件下重量相比玻璃钢下降约32%;
安全性:符合欧标/英标/德标/国标的轨交车辆阻燃防火要求;
舒适性:PC弹性拉伸及隔音降噪性能均优于玻璃钢,极大改善乘坐舒适度;
耐久性:PC具有良好耐腐蚀、耐候性能,抗疲劳、抗冲击,有效延长内饰使用寿命;
环保性:PC可回收,满足TVOC、禁限用物质要求,VOC排放大幅少于玻璃钢。
综上,聚碳酸酯PC材料座椅更为舒适安全、经久耐用,还能减震降噪,符合轨交轻量化、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轨交轻量化的创新探索
作为轨道交通产业链中最基础的一环,材料为轨道交通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撑。这是我国城际动车组座椅首次采用聚碳酸酯PC背罩壳,也是我国高速铁路内装座椅领域中的首例,标志着我国在轨交领域轻量化命题上的创新探索,在打造更安全、绿色、智慧、高效的中国新基建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此次新型动车组座椅由国内轨道车辆座椅系统服务的龙头企业——上海坦达座椅与国内知名PC材料研发制造商——上海品诚集团共同开发研制,专为城际动车组设计。此次升级要求增加座椅舒适度并符合城际列车的人性化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坦达与品诚多次沟通试验,从造型到材料精心设计修改,力求达到最佳效果。要提升座椅舒适度,包裹感的增强必不可少。如果仅依靠软垫曲线设计来实现,容易出现支撑性不足的问题,对软垫的使用寿命也有所影响。经过沟通,最终定下靠背延伸出超宽侧壁,底板两侧也大幅度加高的“环抱”造型,以保障座椅耐久性并提升包裹感。那么在背罩壳面积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座椅的强度,并实现轻量化目标呢?答案是运用超高一体成型技术,并采用品诚轨道交通专用RF3500高刚韧热塑性PC,双管齐下。在面积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此次动车组背罩壳仍然实现了30%的重量减轻。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不断加强先进材料的技术创业和产业化应用,推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设计、制造等整体实力,对全面推进建成高标准“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一代智能城际市域动车组,明年起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提供服务,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实现湾区经济体健康可持续发展。该车作为新型智能系统型平台项目,未来将应用在全国各地区十余个城市群(如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成渝都市圈等)。在“新基建”背景下,新一轮高铁建设高潮即将掀起,高铁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它的设计及材料运用将在后续的全国推广及持续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RT轨道交通)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