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许多行业媒体在疫情期间表示,疫情结束后机器人产业利好,这一切判断基于“机器换人”的概念。的确,机器人带来的“无接触”应用,在疫情期间起到不小的作用。事实上,只要社会经济秩序不波动,机器人产业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巧的是近两年来,制造业一直不景气。加上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给整个制造业带来不确定性,供应链的冲击也不小,因此悲观论调也不少。那么机器人产业未来是“天堂”还是“地狱”?我们不妨回看SARS后期的机床产业,以及对比当前制造业对机器人应用的刚性需求,看看未来的机器人产业会怎样。
SARS前后的机床产业
数据显示,2020年1月制造业PMI为50%,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为52.9%、50.7%和50%。然而,本次数据统计为1月20日前,并未反映疫情带来的影响。疫情爆发后,大部分制造业处于待复工状态。因此,制造业短期承压是客观存在的,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注定不会好看。
回顾2003的SARS疫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扩散期、爆发期和衰退期,时间跨度分别为2002年11月-2003年2月、2003年3月-5月和2003年6月以后。扩散期的工业增加值依然保持较高同比增速,进入爆发期的制造业普遍停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降低至15%以下,随后在衰退期迅速恢复增长,并在2003年12月恢复至18%以上。
SARS时期恰逢国内机床高景气时期,2002年第四季度的国内金属切割机床,金属成型机床的当月产量平均增速,均保持在40%以上。伴随着SARS的爆发期,国内机床产量同比增速回调至30%以下。进入衰退期后,机床产量恢复高增长态势,产量同比增速回升达到40%以上。
以SARS重灾区广东为例,2002年广东金属切割机床产量达2000台,同比增速高达53.85%,2003年1月开始,产量同比增速逐月回落,直到6月份开始,产量迅速反弹至2200台,完全超过疫情爆发前的产量。换句话说,SARS结束后的机床行业进入快速的成长期。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制造企业对自动化生产的认知,已经达到大幅度提升。从长远的角度看,人力成本逐步上升,人口老龄化、供应链国产化的综合驱动下,预计我国制造业企业将经历漫长的自动化提升期。从SARS前后机床产业发展的规律推测,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产业,会保持着较高的景气度。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其他的突发状况。
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有多少?
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取决于制造业。关于我国的制造业体量,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在金融人士看来,工业机器人行业本身是值得投资的。首先是行业体量大,根据IFR统计,我国在2018年的销量为15.4台,市值430亿人民币,销量也站到全球37%;其次,尽管近两年出现下滑,但是行业中长期的成长基础还是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部分工厂因管控的原因,导致大面积停摆,这一切表明我们的制造业多数处于2.0或3.0阶段,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
所谓工业机器人的中长期成长基础,源自我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低。根据IFR的统计,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百万人140台。虽然超过了全球百万人99台的平均水平,但是较于德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让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另外一个侧面看,2018年我国制造业产值是日本3.5倍,说明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假设一个前提:
1、工业机器人年需求=替代需求+新增需求;
2、工业机器人折旧期为5-6年,t年需面临(t-5)年约30%的机器人更新替换需求;
3、新增需求与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值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每增1台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密度上身0.02%);
4、核心假设:对于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假设。
我国2011-2018年工业机器人密度从10台百万人,提升到140台百万人。如果假设的替代速度保持一致,根据上面的4个前提,在匀速替代的情况下,我国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到300台百万人。若是在加速替代的情况下,300台百万人的目标,将会在2023年完成。国内某证券研究所人士分析认为,机器人产业在匀速的情况下,我国未来几年年化新增14.65万台工业机器人,如果是加速替代,年化新增则是18.64万台。
工业机器人产业上游是命门
工业机器人与工控产业一样,是具备长期成长性的行业。与外资品牌相比,国产机器人仍然处于低级别阶段。比如四大家族以及那智不二越、川崎、雅马哈等品牌具备先发优势,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经验累积,以及客户渠道远超过国产机器人,本土厂商很难打进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体系。
如果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向好,多少会带动许多国内企业的发展。2018之前几年,外资机器人更多地获得了行业高增长期的红利,国内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在产业增速最快的2017年却不升反降。这既是客观事实,也是行业发展的规律。所谓的规律,就是国产机器人需要从搬运上下料、金属加工等简单的领域开始,然后逐渐地替代一部分进口。
汽车、电子制造等多个领域所需“点、灌、喷、焊”功能的机器人,仍然是国内机器人需要去不断的突破。而真正能够帮助国产工业机器人实现突破的,关键还在于上游企业,即核心部件厂商,包括PLC、伺服驱动、伺服电机以及减速机。从国内的企业情况来看,有新松机器人、汇川、埃斯顿、拓斯达、信捷电气等等,也有图灵、欢颜、勃朗特等新秀。唯有国内上游企业实现核心部件的技术提升,并且让成本降下来,国内的机器人本体厂商,系统集成商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机器换人的根本驱动力是相对于人工的经济性,而新冠肺炎疫情是机器换人的催化剂,毕竟在某些场景,机器人的应用,可免于人与人的病毒感染。2003年SARS结束后,我国机床产业出现迅速增长。2020的新冠疫情,配送机器人充分展现了无接触式工作的优势。笔者看来,本着制造业产业本身的需求,也本着疫情暴露的短板,预计疫情结束后,工业机器人会更受资本的追捧,而国产机器人能否真正做好市场,关键还是看核心部件技术的突破。
(中国传动网)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