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制造强,需要装备强,装备强需要机床强。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并且在迈向高端制造的路上曲折前行。关于工业制造有人曾调侃说,在国内只要是高端制造,恐怕只有厂房是“MadeinChina”。
我们没有自己的装备吗?显然不是!早在建国初期,在苏联支持下,我们就诞生了机床“十八罗汉”厂,并做出了不少东西,也有很多攻关成果。对外开放后,这些体制内的机床产品却得不到市场认可,甚至自己人也不愿意用。那么,“社会主义的机床”到底差在哪里?
高开低走的发展
说起来,国内机床的发展,可以用“高开低走”来形容。建国后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中诞生“十八罗汉”。从时间轴来看,我们要领先韩国、和对岸的台湾。自2002年开始,我国连续17年成为世界机床第一消费国和进口国,到2009年成了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有5000多家机床工具企业,行业总产值约8000多亿元,从业人数达60多万。然而曾是世界第一产量的沈阳机床,最终也没有逃过破产重组的命运。
图:来源网络
在智能制造喊得很火的今天,数字化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热点。然而,业内人士介绍,我国机床的数字化探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1984年北京机床研究所开发出柔性加工单元,1985年研发出柔性生产线,1991年实现完全国产化车间。最后,因当时人工成本便宜,技术上未能真正突破,导致没有形成产业。
我国在很早之前,就建立起来的机床产业体系,背靠着全球最大需求的市场而经风光一时。直到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今天,国内的机床产业呈现出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高精密机床大量依靠进口局面。这一手好牌偏偏被打烂,不免令人叹息。
核心原因:可靠性与高精稳定性不足
总体看来,我国机床产业的发展现状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关键功能部件缺失,高端机床技术与海外差距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照工业4.0的标准,我国机床水平仍处于2.0阶段。中档的数控机床处于发展阶段,而网络化和数字化刚刚起步,距离4.0有着较大的差距。国内或许有比较好的装备,但是很难真正应用到产线里面。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可靠性跟精度稳定性达不到要求。
为什么可靠性和精度稳定性不达标?一方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主要表现在高档的数控系统上,数控系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之一,也是关系到国方安全、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技术。在机床领域,数控技术是“大脑”,是机床走向高端化的关键;另一方面,我们缺乏满足用户工艺要求和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关键的功能部件还没办法自主生产。
如上,是国产机床与海外机床技术差距的部分原因,也是核心问题。
根本原因:败给了市场
曾经风光一时,成为国家机床支柱的“十八罗汉”,已经有数家破产。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市场上“玩坏了”。改革开放前,国内的机床的确有“家底”,开放后也进行各种探索,包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等。不过,当外资的机床进入国内市场后,国产机床节节败退。先不说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端产品,就连在韩国、台湾地区的机床面前,也失去了竞争力。究竟为何?
业内人士透露,国产机床败给市场,有体制的缺陷,也有人本身思维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站在终端用户的角度做研发。国内大型机床厂,大都是体制内的单位,并且许多技术工程师,也是从体制内出来。缺乏市场概念,是机床行业走向下坡的重要因素。
在体制内工程师的技术研发,往往是对上级领导负责,而非市场和用户。工程师自己画个图纸,造出个产品,满足了鉴定的指标就交差完事,到最后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市场观念缺乏不仅是体制内企业的问题,就连民营企业也带着这种毛病。一位从事半导体封装工程师,在韩国企业工作十多年后,后来辗转几家国内企业,最后又去了外企。他说:“对比外企,国内民营企业是“人治组织”而非法治。恰巧员工也有偶像崇拜的思维,上级说什么就执行什么,缺乏对事实与市场的判断。并且工作上有过多的行政手续,写PPT报告和开会,就占用大量时间”。
回到机床的问题,终端用户采购设备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赚钱。缺乏市场信息,不了解客户具体需求造出来的机床,客户肯定不认账。为什么国内机床产能过剩,厂商有的破产重组,有的苦苦撑着,很大的缘由是市场观念的差距。因为这个差距,使得国内机床在市场上被“吊打”。
(中国传动网)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