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工业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也纷纷提出了类似的战略,以应对次时代愈加激烈的经济竞争。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满足工业4.0时代的形势需求。
那么,到底什么是工业4.0?工业4.0的基本架构及战略模式是怎样的?企业如何进行工业4.0的数字化转型?对此,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客席讲师、前德国西门子高管吕俊德教授,分享了关于工业4.0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精彩内容。
工业4.0的本质是工业再造
所谓工业4.0,其实是智慧化工业的实践,它指的是通过物联网(CPS)来构建i-MES系统,再衍生出智能工厂及智能化工业体系。目前,包括美国、中国、欧洲在内的世界经济三大区块,都在重视工业,重视工业的再造,布建次世代的工业技术与市场。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还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都是“工业再造”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而要实现工业再造,就必须要有工业技术的创新、工业体系的再造以及数字化科技的应用。
有“工业实力”,就有经济实力。工业4.0战略,就是在这一共识的前提下诞生的。作为工业4.0的发源地,德国工业的4.0战略十分完整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格局可以总结为“工业大国、幸福工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欧盟为腹地,有系统地布建其工业体系;更企图以工业4.0 进行工业建军,整备出工业的智能生产能力及立体作战能力;区域生产的工业模式使工业活动结合城市的发展,使企业及从业员工不会成为游牧民族;绿色生产使工业活动的负产品不损及下一代的福利。
工业4.0的基本架构及战略模式
工业4.0的基本架构可以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运算”。通俗地讲,就是首先通过传感器、RFID、NFC等技术形式将物理讯号转换为数字讯号,这一过程即为“全面感知”,随后通过工业计算机、工业网络通信、系统整合、信息安全技术等途径实现数字讯号的“可靠传递”,最后,借助工作流、智能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智能运算”。工业4.0的架构不仅可以应用于智慧工厂,还可应用于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领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基于这一基本架构,工业4.0 的战略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模式一: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在这一模式下,生产设备基于云计算,具有实时监控、数据搜集、数据分析能力,能主动提供信息,主动提供服务或者对使用者以“互动”的方式提供服务,成为使用者的工作伙伴。同时,这一过程需要具有不同层次的智能及服务深度的智能化软件支撑,而且这些软件是基于用户导向服务模式的设计,因为价值能获得更大提升。
模式二:单一生产工厂的智能化。这种模式主要是生产线的智能化,包括正向生产物流、逆向生产物流的智能化。通过这种智慧化的生产线,提高单一工厂的良品率、产出率,同时提高工厂的绿色生产能力以及能源利用效率。
模式三:跨国多厂区智能工厂的营运智能化。工业4.0环境下的多厂区工厂营运,更强调的是多厂区智能化的产能协同。
模式四:工业体系的智能化。这主要包括供应链的智能化、智能化的产业生态圈等等。
模式五:产品的智能化与创新。从物联网的运用到各种智能产品的诞生,都是这一模式的体现。
工业4.0时代数字化转型路径
工业4.0的数字化转型,其实就是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数字化技术与企业流程相辅相成的过程,以使企业流程的数字化程度和企业流程的最适化程度达到最大值。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企业的组织创新和组织变革。
企业要实现工业4.0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工业4.0的硬件、工业4.0的软件,更需要工业4.0的工业模式创新。相比以往,工业4.0对企业营运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数据本身的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工业流程的弹性、深度以及创新程度的要求也达到了全新的量级。
除了企业层面外,工业4.0的数字化转型还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需要具备包括科研体系、企业家以及产业体系和工业城等三大部分在内的实践要素。这一点,在德国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科研体系方面,德国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习-理论研究-技术发展-应用/商维化” 科技与工业发展机制,为德国实践工业4.0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完善的科研体系,就需要企业家将构想付诸实施,工业发展历程中需要企业家,工业4.0时代更是如此。当产业体系达到一定规模后,就需要建设专业的工业城来实现城市与区域工业的整合。在这方面,德国大众汽车工业城、美国硅谷就是世界文明的成功典范。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工业型态有很多种,并不是每一种工业型态都适合工业4.0,工业4.0也并非在所有工业模式上均能看到成效,对于具体问题我们还是要具体分析。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工业是富国强国的基础。一个国家一定要有几家百年工业,永续工业,也一定要有企业家,来带领工业的发展与创新。以工业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经济,才不会是泡沫经济,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经济。
(控制工程网)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