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模具产业已迎来关键时刻。该媒体2~3月实施的模具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企业回答中国构成“威胁”。中国在模具的出口额上大幅超过日本,高居世界首位。作为制造业基础的模具产业,其衰退有可能影响到日本制造业整体的竞争力。在全球规模的竞争激化之中,日本的模具企业现状如何呢?
2009~2010年,“OGIHARA 冲击”袭击了日本模具产业。当时被称为“日本三巨头”之一的大型模具企业OGIHARA(荻原)被并入外资系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泰国顶点集团(Thai Summit Group)和中国比亚迪(BYD)的旗下。OGIHARA是汽车冲压模具的最大制造商,与日本国内外的汽车厂商均具有深厚关系。
OGIHARA以前的馆林工厂,现为比亚迪旗下的馆林模具公司(3月12日)
从群马县馆林站出发驱车5分钟,到达一片田园地带,就到了OGIHARA以前的馆林工厂。3月12日,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前往比亚迪旗下的馆林模具企业,机械声一直响个不停。公告板上贴着中国国内比亚迪整车和模具的据点地图。在聚集了全部工序的厂房内,作业员正在不停地忙碌着。
中国模具出口额增至日本的近2倍
实现高品质模具的自产化——比亚迪的意图很清晰。负责人回顾称,当时的比亚迪为了摆脱山寨企业的形象,需要技术实力。收购之后的1年内,馆林工厂停止向比亚迪以外的企业供货。工厂内也很冷清。
当时,中日的技术差距一目了然。“车身坑坑洼洼,让人怀疑这车能不能卖出去”,OGIHARA的相关人士到中国的比亚迪考察的时候,称比亚迪仍未达到世界通用品质。车身的模具加工如果不以1微米(微米为100万分之1米)为单位,将直接导致外观不良。中国企业开始竞相追求日本的技术。
比亚迪行动迅速。仅在2010~2011年的1年内,就将数十名模具研修生派到了馆林工厂。研修生学习了模具的基础知识和现场作业等。日本技术人员也前往中国的模具工厂,长期驻在吸收技术。
国际专用工装和加工协会(ISTMA)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模具的出口金额为45亿美元。2012年前后超过日本,如今成为世界最大的模具出口国。规模达到日本的近2倍,全球份额达到26%。在最近10年里,中日形势完全逆转,日本的技术优势开始迅速减弱。
日本经济新闻2~3月以415家日本模具工业协会的会员企业为对象实施了第17次“有关模具行业的问卷调查”。调查通过邮送,从相当于36.4%的151家企业获得了回答。
回答企业的34.3%认为中国企业是“威胁”。如果加上“今后是威胁”的选项,比例则高达72%。对于日本国内需求萎缩、盈利环境也很严峻的日本模具企业来说,迅速扩大出口的中国企业将超出竞争对手的范畴。
比亚迪在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市场掌握20%以上的最大份额,还向欧洲出口。目前,加上中国的2座工厂,比亚迪共有3个模具生产基地。从大约2年前开始,以往在日本制造的车身侧围大型模具改在中国生产。比亚迪消化了OGIHARA的模具技术,实现了快速增长。
比亚迪还从德国和日本等招募了大量的海外人才。以收购OGIHARA为契机,向海外敞开了门户,2011年比亚迪与德国戴姆勒成立合资企业,学习着技术,已经不能再讽刺比亚迪是“山寨企业”了。
中日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模具问卷调查显示,关于感到中国构成威胁的理由(可多选),64.1%的企业列举了“模具技术正在提高”,仅次于“价格低廉”(69.9%)。认为中国制造的品质“和日本处于相同水平”的企业仅为9.3%,但另一方面,57.2%的企业认为“今后将达到相同水平”。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鸿海精密工业特别顾问中川威雄表示,“品质和技术实力的差距已经很小”。中川约20年前从东京大学退休之后出任了鸿海的特别顾问,一直在近距离观察鸿海的模具技术。当时,中川威雄在鸿海的模具工厂看到“全都是最先进设备”,难掩惊讶之情。
鸿海将模具视为制造过程的关键,一直在进行集中投资。中川威雄透露,“工厂规模巨大,模具工人一度达到约3万人”。随着切削加工技术的进步,模具的使用正在减少,但鸿海目前仍有2万名模具工人。鸿海以压倒性的资金实力为武器,不断地提高品质。
另外,比亚迪在收购OGIHARA的时候,工资和退职金都按照日本的标准发放,给了员工最大限度的关照。对于反映着中国资金实力的收购大戏,如今行业内对其的评价仍是毁誉参半。依然有很多观点担心“日本技术外流”。
10年的时间过去,中日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差距正在拉大。支撑制造业根基的日本模具产业已经迎来能否维持竞争力的关键期。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