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全面屏盛行后,关于手机解锁方式的讨论就层出不穷。此前不少厂商纷纷猜测苹果新机的识别方案,以此来摸索市场发展风向。
但苹果新机iPhone x的发布让市场更混乱了,因为它发布了一种新的单一的生物识别方式,即FACE ID。由此,
FACE ID与指纹的拉锯战就开始了。
FACE ID是全面屏下识别方式的又一种选择,不少厂商在随后也相继发布了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新机,但是因技术未成熟,还远没苹果采用单一识别方式的自信,因此,不少厂商都是人脸识别加指纹识别合用,或者还加入虹膜识别,进而实现多种生物识别方式共存。而这种方式就目前看来,人脸识别只是起辅助作用,除了作为一种新奇的卖点之外,作用其实并不大。
苹果的Face ID与安卓手机搭载的人脸识别不同在于,Face ID是基于三维成像的图像识别技术,它需要特定的主动光照射系统以及专用摄像头进行配合,通过采集得来的数据建立一个头像三维建模,该模型将存储在手机之中,此后每一次的面部识别都会与之比较,重合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将发出识别正确的信号,从而完成个体区分的任务。
Face ID采用基于三维成像的图像识别技术,安全性比常规的二维图像识别更高,同时,为了增强Face ID的安全性,苹果还加入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对算法进行改进。因此,在识别概率上,苹果的Face ID相对Touch ID的1/50,000可达1/1,000,000。
目前,在全球手机市场,推出三维人脸识别的厂商只有苹果公司一家。业内分析师预测苹果将会在明年的全部手机中提供人脸识别,而据近日苹果供应商最新动态来看,可能性很大。
日前,苹果一家供应商宣布收购新工厂,增加人脸识别零部件的生产。资料显示,在苹果的三维识别传感器模块中,包括了一家美国的供应商Finisar,该公司向苹果提供了面射型激光的元器件,是这种元件的第二大供应商。Finisar公司近日宣布,将收购一座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工厂,扩大零部件产能。
这座工厂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Sherman,预计将会在2018年的下半年投入生产,届时该公司将能够大幅提高激光元器件的供应能力。工厂的投产时间也刚好和苹果明年新手机的零部件量产相吻合(零部件量产时间早于富士康集团组装时间)。
苹果在人脸识别领域布局多年,此次一朝重磅发力,让安卓厂商无力招架。虽然不少厂商已在布局人脸识别,但无论在技术还是产能上,真正追赶上苹果还得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不少厂商都在做两手准备,在布局人脸识别的同时还在大力研发屏下指纹技术。
鉴于苹果的风向标作用,产业链风向转人脸识别是必然,但在技术研发上已然不及苹果,抢占先机无望,同时,对用户体验来说,仍是更偏向指纹,而在全面屏趋势下,屏下指纹无疑是最佳选择。另外,就目前研发情况而言,厂商都存在困难,差距不大,因此,布局屏下指纹更有机会获得后续市场竞争。
苹果人脸、屏下指纹两手抓 短期内人脸识别仍是布局重点
目前,已知研发屏下指纹技术的有FPC、汇顶、Synaptics(新思)、高通等在内的知名厂商,其中,FPC、高通主要研发的是屏下超声波技术,而汇顶、新思主打屏下光学技术。
苹果与安卓厂商在手机识别的主打路线上分属各方,在人脸识别上,苹果明显领先,但在屏下指纹上,安卓厂商研发团队庞大,好消息频出。
在今年的MWC上海大会上,高通推出了下一代超声波指纹解决方案指纹传感器。其面向显示屏,可透过厚至1200微米的OLED显示屏实现指纹的扫描、录入和匹配;面向玻璃和金属,其可透过厚至800微米玻璃面板和厚至650微米铝材质外壳实现扫描的解决方案。
时至11月,FPC发布了屏内指纹识别方案,将允许用户在智能手机显示面板的任何地方捕获指纹,从而消除手机厂商对手机设计上物理空间的需求。
同月底,Synaptics发文表示,其研发的In-display光学指纹传感技术将在今年年底与一家顶级厂商实现大规模量产。
另外,LG 也声称搞定了屏下指纹,将在CES 2018上发布搭载屏下指纹的全面屏G7手机。
在安卓厂商频获佳绩之外,苹果也不落后。有消息称,苹果在2015年申请的OLED屏下实现指纹识别的专利,近日已经获批。而据该专利图显示,苹果的屏下指纹识别也可实现任意位置的解锁。
苹果此前声称人脸识别才是未来,此次专利获批,苹果会有可能采用屏下指纹吗?据业内人士表示,此可能性很小,其一在于实现真正的全面屏设计还面临重重困难,其二在于屏下指纹目前量产难度仍然很大,技术不成熟,苹果不会轻易采用。
因此,可以说,苹果人脸识别仍是其主打识别方式,推动人脸识别的进一步普及,而屏下指纹为避免未来受制于人,苹果也将会继续研发,但目前而言,屏下指纹大规模商用仍有待时日。
就安卓厂商而言,期待明年屏下指纹的大规模应用并不见可观,目前,大多数厂商还是会选择人脸识别或后置指纹来过渡,当然,我们相信屏下指纹最终还是会被攻克,只待时间,而厂商仍要抓紧机会研发及布局,避免掉队。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