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发布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发布,从相关内容来看,该规划将围绕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以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5项重大工程,结合“互联网+”的信息化运用,推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逢其时

中国证券报发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文章表示,就全球经济竞争与产业变迁的视角而言,中国即将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既是对德国提出的“工业4.0”发展规划的回应,也是基于中国早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结合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发展基础与技术积累,力图构筑中国经济高边疆的重大发展战略。显然,该规划的出台及有效实施,不仅具有技术层面的国家意义,更是中国由贸易和制造大国向产业与资本强国升级的最重要基础。

就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和即将出台可谓正逢其时。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在充分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红利之后,尽管依然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体系之一,但面临的产业竞争形势却异常激烈,亦出现了相当程度上的“产业空洞化”现象。2008年以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在中国制造业核心板块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凭借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制造业集群已进入中低速发展期,部分企业开始外迁。而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压力这几年却在不断加剧。与此相对应,以美日德等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在强化其全球产业竞争体系的同时,亦在推动本土工业的升级,不少企业正回归本土建厂。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则中国原有的本土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将遭受沉没损失,在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的制约下,中国制造业不仅难以实现整体升级,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内外挤压。因此,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倒逼中国制造业必须拿出一个能够引领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规划,以整固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否则,中国不仅难以适应全球制造业的产业变迁,更有可能在失去比较优势的同时亦失去锻造竞争优势的时间窗口。

另一方面,经过最近十年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推广,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国家竞争优势。以高铁、核电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经过国内较为成熟的产业化运营之后,配合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凝聚高技术、产业化配套及运营管理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名片。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在亚欧以及非洲的开花结果,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建筑、中国铁建、振华重工等中国企业正成为中国构筑全球制造业竞争体系的先锋队。中国不仅能够满足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基建领域以及重要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技术需求和产业配套服务,而且已经具备了向发达国家输出高铁等中国制造业代表作的综合性竞争能力。这应该是自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全球制造业竞争体系发生的最重要变化。假如中国在未来五到十年里能够在大飞机制造和产业化运营方面取得战略性突破,则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将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性竞争体系。

因此,中国要迈向一流经济强国,既需要通过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来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更需要大力发展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高端制造业。

必须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文章认为,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中国必须加快实施过剩产能的有序退出,加快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并通过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和“互联网+中小企业”,对有成长空间的制造业进行整体性升级;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高铁、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投入,力求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革命的指标性企业。当然,从中国已有的技术基础与资源投入来看,尽管发展势头不错,但两个重要的短板尚未解决:一是企业偏好于简单的市场份额扩张,对技术投入的热情依然不高;二是技术产业化进展缓慢,专利成果转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还有一个重要的约束瓶颈是:由于中国相对内敛的文化惯性,尽管政府、社会和越来越多的企业近年来不断强调创新,但要形成催生苹果这样的超级创新企业所需要的创新生态:开放的心态、甘于冒险、勤劳、富有趣味性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思维方式,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经由“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提升以央企为代表的超大型国企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同时,亦须扩充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方阵线。着力提升其在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强化金融服务、技术供给和运营管理功能,特别是管理全球供应链的能力。更要重视培育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全球化运营意识并且熟练驾驭全球性管理工具的高端产业人才。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