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中国制造2025专访罗文:创新主线贯穿“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院长罗文。

中国之所以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就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比较弱。在“中国制造2025”里面,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度创新不强的问题;十项任务的第一项任务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五大工程的第一个工程是要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在基本方针里也提到创新驱动。所以说,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 

 中国制造业的第一个红利是改革带来的红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例如深化金融改革,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进生产要素的战略改革,有助于理顺能源、资源等制造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落实中小企业税收的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让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得成长起来。

第二个红利来自于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革命正在引发产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次变革中“互联网+”在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中已成为普遍的趋势;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在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创业模式也在变革,创新的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这种变革会为制造业的赶超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将会极大激发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氛围的协调,会催生一大批有活力的、高成长的中小制造企业群。

第三个红利是新人口红利。我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十年积累的人数相当于德国的总人口。如果措施有力,在传统的人口数量红利减弱的同时,加快培育形成人口质量红利,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利支撑。

第四个红利来自于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了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和全球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经过短短30多年的努力崛起为世界工厂,200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遇,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从过去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跃升到高端。

中国制造的变革着力点。中国制造的第一个变革是生产制造方式的变革,最突出的就是智能制造成为新兴的生产方式,要围绕这一变革重点做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例如高等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现代核心技术、可钻探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第二,大力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例如从智能化的产品设计、关键工序的智能化、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第三,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比如众包设计、全产业链的追溯等。

中国制造的第二个变革是组织形态的变革。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成为企业组织一个新的特征。要着力培育新型产业组织,一是要引导制造企业向互联网的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化和社会化参与的新兴产业组织;二是制造企业要积极应用移动电子商务、O2O等新型业务模式。

中国制造的第三个变革是产业结构的变革。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产业变革新的方向。要推动这种服务化,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加集成能力,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例如,制造企业做供应链金融,就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壮大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企业的检验检测认证,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第四个变革是产业创新方式的变革。协同创新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加快完善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一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网络,即建一批面向区域、全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二是支持重点行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三是集中资金、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像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等。

目前,中国制造的发展中资金、市场都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怎样培养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及把这种人才留下来的机制。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