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制造强国战略。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国家就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特别是全球经济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与我国形成较为激烈的竞争,我国制造业面临 “前堵后追”的双重挤压,确立“制造强国”战略迫在眉睫。
事实上,“中国制造”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从产业规模和结构看,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增长高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规模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快速升级,主要表现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例持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例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2013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 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我国工业如今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样是来自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目前,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1/3;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达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达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的41%;汽车产量达2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的25%;机床产量达95.9万台,占全球比重的38%,我国制造业占世界的1/3强。
然而,我们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制造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突出等问题,与美、日、德等发达工业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进入21 世纪以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如何变道超车成为重要命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国推出制造强国战略。世界各国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美国、德国、英国等纷纷推出制造业国家战略。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将焦点锁定在以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制备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展开了新一轮的增长竞赛,试图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此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都推出了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美国政府于2012 年推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同年12 月通用电气(GE)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 2013 年8 月我国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2013年底,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布了德国首个 “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以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由此,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德国的“工业4.0”等几乎是殊途同归。
笔者认为,“中国制造2025”能否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强国有三大关键:首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科技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的核心、关键以及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通过创新链驱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传统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条。以创新链为引导,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传统企业集聚优势资源加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是布局高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必须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坚实,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蛟龙”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三,坚持标准先行,把制订智能制造标准化作为智能制造的优先领域。把握智能制造发展特点和规律,整合国内标准化资源,借鉴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以及美国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组织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如,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标准化路线图,尽早启动优先急需领域标准化制订工作,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最后,通过“制造+服务”提升价值链控制力。当前,制造业服务化是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全球价值链当中的主要增值点,也是提升价值链控制力的焦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通过“服务”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附加价值。以知识密集型为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还包括为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增值服务。需要以完善的市场环境为服务化转型保驾护航。制造业服务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完善的市场环境为其保驾护航。面向制造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新技术研发、物流、技术支持、信息咨询、金融租赁和保险等服务需要完备的知识产权法规、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严格的监管体系作为保障。
苏波副部长表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它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而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不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
3个阶段
据苏波副部长介绍,我国制造业强国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2045年中国制造业可望进入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工业自身来说,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另一方面,从工业环境来说,需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含量很低,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行将消失,现在制造型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大量的中小制造型企业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对于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无奈现状。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却熬不过201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过,中国制造乌云覆巢突围在即。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很低,政府有很多的优惠政策等。当时制造业的成本低,利润空间较大,“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优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但如今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已过,真正地进入了微利时代。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含量很低,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行将消失,现在制造型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大量的中小制造型企业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
对于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无奈现状。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却熬不过2015。”
中国制造勃勃雄心再出发
中国工程院日前发布的《制造业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构建了制造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这个指标体系分析,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美国制造业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日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
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两头挤压和双重挑战。
2011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了“在哪里发明,在哪里制造”的口号,要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世界市场。为此,美国政府先后建立数字化制造和设计、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制造、集成光电子制造、智能制造等各类制造创新研究院,为相关行业的大、中、小企业服务。
欧洲方面,德国结合自己的国情,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计划,以确保德国的世界制造强国地位。2013年,英国亦发布了“未来的制造”报告,并设立先进制造、成形技术等7个“高价值制造推进研发中心”,为加快促进成果转化。
美国启动“再工业化”,德国实施工业4.0,不同的战略名称传递出同样的信息:制造业仍是各国竞争的焦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昔日的成本优势不再,能否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
那么,在做了近三十年“世界工厂”后,中国制造又将如何突出重围?
各国都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行战略部署和技术攻关,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毫无疑问,这些领域的竞争会日趋激烈。但是,中国要弯道超车,就要靠它。
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程楠指出,中国对当前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低端化”现象应给予重视。她举例说,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搬运、上下料、喷涂等对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环节,而焊接、装配、洁净等环节主要被外资企业生产的六轴及以上、多关节高端工业机器人所垄断。就在这些国产机器人当中,大量的零部件还是从国外进口。
“进口零部件再组装,生产中低端机器人,发展新兴产业走的还是传统产业的老路。即便以后规模很大,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将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如果不能对此采取有效措施,我国将无法实现弯道超车。”
低成本优势消失,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双重压力使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显得更为急迫。中央党校教授李继文指出,我国必须调整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必须从国际市场的低成本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差别化竞争。他说:“未来的生产制造是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将使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根据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市场定位。差别化的市场将给我国传统制造业创造更多的提升空间。”
程楠认为,中国拥有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基础,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产业生态体系。如果能够充分挖潜开荒,传统制造业同样大有可为。“不能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简单等同于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改造。单纯的自动化改造,只是实现了大批量生产。”
程楠称,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智能转型,实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运作管理、售后服务的全面升级,在传统制造业中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世界经济格局总是在变,企业总是要面临各种压力。做出最‘牛’的产品,这才是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作涛认为。
“互联网+”与中国制造深度融合 催化企业蜕变
在互联网时代要做出最“牛”的产品,必须依托技术进步和互联网平台。只有在互联网平台上,企业才能把各细分环节最尖端的技术拧成一股绳,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产品,提供最优质的客户体验。
李继文指出,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由低到高的演进历程。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跨跃式发展进程中,民营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些民营企业缺少机器大工业阶段的熏陶,其工业基础并不很牢固。
日前,“中国制造2025”总体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介绍,“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第一个十年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中位;第三个十年即2045年,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最终要在建国一百周年成为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和任务做了具体部署。实现目标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推进。具体措施包括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要制定“1+X”的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
工信部人士此前表示,“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以顶层设计、重点行业等结合的“1+10”模式出现,内容除转型升级之外,工业化、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也被重点提及。
据了解,规划提出了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其中,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等;十大重点领域包括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等。
工信部赛迪智库专家安琳认为,该规划一旦发布,将是未来十年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行动指南。
中国电子报称,事实上,随着德国工业4.0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思潮“西学东渐”,中国今年也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今年3月,“互联网+”概念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如何鼓励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及移动信息技术和中国制造结合,便成为中国经济最热门的概念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希望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升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进而带动生产、工作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推动智能制造成新型生产方式,企业需通过智能制造积极面对市场挑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认为,“互联网+”将引发制造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其中包括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变革,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
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深入,将推动生产制造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业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将促进机器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集成组装等全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
“工业云平台成为新型生产设施,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业生产要素实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工业大数据应用将贯穿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全过程,成为生产辅助决策的支撑,更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
事实上,通过“互联网+”,海尔佛山的工厂里的生产线的确发生了蜕变,变得更柔、更活、更智能。
据了解,海尔的佛山工厂采用了全程订单执行管理系统,装配了200多个RFID、4300多个传感器、60个设备控制器,全面实现设备与设备互联、设备与物料互联、设备与人的互联,从而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最终促成首批50万个用户参与定制的洗衣机正式下线。
海尔的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并不是为了迎合德国工业4.0的制造业大趋势,而是内在驱动力使然,因为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洗衣机等白电更是如此。为了提升竞争实力,海尔需要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也就是说海尔必须成为全球生产节拍最快的制造商,否则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主动权。
海尔的这个举动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大方向。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称,今年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劳动力短缺、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及全球经济的疲软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来自全球的竞争在逐渐蚕食着中国“世界制造基地”的地位。
低端制造正快速从中国向其他低成本国家转移,而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回流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面对种种压力,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创新、精益制造、柔性生产以及供应链集成,成为今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基调。
今年的春季广交会上,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和理念的中国智能化家电产品已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海外采购商的青睐。
现在,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全部产业链,中国企业都已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无处不在的互联网革命正在催生中国制造的新革命。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借助大数据来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全球潮流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广州视睿电子科技公司的年轻设计师王颖嘉说。
著名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在广交会上推出了包括智能厨房、智能安保等在内的一整套智慧家电产品。该集团中东非大区总经理张庆福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实现”万物互联“已经是从产品设计到制造的不可或缺因素。”
智能家电产品在广交会上大获成功表明互联网技术一旦和传统制造业深度结合,将会给传统制造业注入巨大的活力。
不仅是家电产品,玩具、服装等传统产品同样与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主动融合。上海等势线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一位销售代表告诉记者,通过该公司的云计算平台,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和监测全球市场的消费习惯、个性需求以及供需状况等数据,从而为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提供决策服务。
借助专业的跨境电商平台和遍布全球的物流体系,中国产品的触角伸向全球每个角落,通过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采购商和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产品便会安全及时送达。
近日刚刚挂牌成立的广东、天津和福建三大自贸区也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目前已吸引大量企业入驻,不少企业已开始借助互联网技术在自贸区内积极布局。
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中国企业家也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力量。从最初的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再坚持向互联网和国际化方向转型,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广泛,正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才刚刚起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标准制定成为关键。
工业4.0概念引中国制造从传统走向高端
DC预计,2015年,“工业4.0”概念将从领导企业向中小企业传播,从高端制造业向传统制造业传播。中国制造业企业将以“工业4.0”作为标杆,打造符合行业特点,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智能工厂。
近年来,以高铁、通讯、变电技术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以高技术、低价格的优势赢得国际认可,“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智造”蜕变。
近段时间,中国领导人多次向世界推介中国高铁,有了高铁这张新名片,伴随着项目带动的产品需求,我国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如今,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全球最大的制造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世界工厂网,在成立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借助海量产品信息、智能化产品检索、个性化海外推广服务等功能,充分满足中国装备制造型企业海外拓展的一站式需求,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增添动力。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