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工业4.0 将“把机器变成人”

蔡洪平先生是最早把“工业4.0”概念引入中国本土的人士之一。身为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部前主席,2015年2月,蔡洪平辞职创建了全球第一个连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高端投资平台——汉德工业4.0促进基金。蔡先生见证中国数个超大体量工业企业上市,对制造业有着深刻见解。本文内容来自媒体对蔡洪平先生的采访。

没想到工业4.0浪潮来得这么快

媒体:您结束投行生涯,创建汉德基金,最近参与收购拥有178年历史的德国克劳斯玛菲集团,收购全球最先进的意大利柔性机器人抓手。您“转身”的触发点是什么?

我可能是华尔街投行中唯一一位连续20年一直在欧资银行工作的华人高管,对欧洲的经济和工业情况都比较熟悉。特别是在德意志银行的5年多时间里,有幸聆听2012年德国政府和科学家联合举办的会议,当时第一次提出“工业4.0”的口号,让我感受非常深刻,看到德国的工业正走在世界的前面。智能化生产在解决人类的生产问题上是又一次革命性浪潮,它能够实现实时生产、个性化生产、无人化生产。我没有想到这一切以这样快的速度到来,这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这是一个触发点。

其次,我发现中国有非常好的市场、能干的企业家、愿意创新的人群,但缺乏系统的好技术。而德国作为全球工业领袖,有非常好的技术,特别是德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德国真正的工业引擎,而不一定是西门子和宝马。德国甚至一个家庭两代人只做一个产品,但德国市场的增长有限。于是,我有感而发,在想能否在这个全球工业4.0到来的时刻,将中国优秀的工业企业与德国先进的中小企业进行对接,帮助德语区75万家中小企业打开中国市场,帮助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做两地企业技术、市场、资本对接的一个桥梁。

我的这一想法有幸得到中德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中国主权基金的投资和鼓励。由于工作需要,我必须辞掉德意志银行的工作来全职做这个事,而汉德基金是全球第一个跨洲、专注于工业领域的促进基金。目前我这个基金主席是无薪水的,我心甘情愿,但我必须要用一个私募基金的方式,以市场化运作来做成这件事,这样效率最高。

媒体:中国制造2025与最早由德国提出的工业 4.0有何不同?什么因素推动全球进入这样一个时代?

蔡洪平: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独立提出来的。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法国“工业化新法兰西”,美国“再工业化”,共同指向的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全球工业4.0时代的到来基于两个背景:一,全球已基本完成自动化,即第三次工业革命;二,过去20年来,互联网及data net、tech net轰轰烈烈地成长起来。这使得互联网和自动化得以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工业革命。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把人变成机器”,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把机器变成人”。

中国工业制品差在3个“度”

 

媒体:您在推动中欧合作期间,看到的中欧工业差距在哪里?

蔡洪平:中国工业制品差在3个“度”——精度、稳定度、耐久度,而归根结底差在“态度”,三个“度”上不去,中国工业企业就永远只能做低端产品。造成差距的原因在于:中国缺少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工业文化,缺少“对产品永远不满意、把客户当上帝”的商业文化,缺少“愿意出高价买好货”的市场文化,缺少坚如磐石、心静如水的技术工人队伍。

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也有很多很先进的技术,如引力精密测量、基因技术等,但这些先进技术很大一部分和国防工业、航天技术等挂钩,以致商业化不够、规模化量产不够、国际标准化认证不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全球先进的工业产品和技术都有全球公认的体系、量化标准、牌号和认证系统,如无法进入这个全球体系中,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就无法在全球通用和普及。

媒体: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根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企业?

蔡洪平:国企和民企都有机会,和企业大小没有关系。改制后的国企做工业4.0是很有希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是所有中国民企的大方向和大机会,给了它们千载难逢的冲破藩篱、脱颖而出的机会,它们和国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国企需要突破的节点是: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体制活力。一股独大的国企是没法做“中国制造2025”事业的。第二,要大规模提高控股效率,降低控股成本。目前我们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即认为对国企的控股比例一定要保持在50%以上,实际上,50%是一个会计并表概念(控股50%以上的股权可以将财务报表合并到母公司),不是控股概念。我们目前对一些国企的控股甚至高达88%,导致大量国有资产资源被浪费。

民企需要突破的是:一定要把自我创新和全球资源的整合相结合。自我创新绝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一定要是开放式的,一定要紧跟全球主流技术、主流产品、主流国际标准、主流商圈的步伐,融入国际主流工业体系。不是“你”“我”,而是拥抱全世界先进生产要素,是“我们”。“德国人对我说,‘你们中国人为了发财做技术,我们是做技术然后发的财’”

媒体:媒体最近频频报道中国制造业企业亏损、裁员,您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困境?

蔡洪平: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第一,它预示着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到来。“革命”就是对老的体制、老的生产方式的替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淘汰了很多传统手工业,而在工业4.0过程中,我们还会不断看到一些企业亏损和裁员。

第二,它显示了企业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这种两极分化的“楚河汉界”就是智能化生产,顺应时代的好企业会越来越好,差企业会越来越差。第三,它为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必须要改革,必须要突围,必须要智能化生产,必须要提高生产效率,没有退路。

 

媒体:目前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受到资本大力追捧,更多风险资金、PE基金进入制造业是件好事么?

 

蔡洪平:工业需要资金,必须鼓励更多资金进入这个领域。但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恰到好处的金融支持是可以的,过度炒作则是对工业发展的摧残,它会导致两个结果:一,钱可能流不到企业;二,工程师和科技人员的心会因此变浮了。德国人对我说,“你们中国人为了发财做技术,我们是做技术然后发的财”。可见,两者的初心不同,中国企业做工业一定要有一颗“安静的心”。

海外收购,“文明的对接”

媒体:美的集团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一事正引发关注,有德国舆论及官员对中资并购德企潮感到担忧,您怎么看?

蔡洪平:总体来说,德国政府对中企收购持欢迎态度,这从默克尔总理和李克强总理的会谈成果中可以反映出来。不仅因为中德合作前景非常广阔,这对于德国企业自身也非常有利。

但是,中企海外收购中有两点需要特别留意。第一,收购行为必须是多方竞标等模式下的“市场化”收购。只要坚持市场化,中企在德国及欧洲的收购就不会引发太敏感性的争议及太大的反感。第二,收购后的投后管理必须要加强,投后管理是篇大文章。这涉及对德国企业和德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也是德国企业及政府尤为关注的。中企海外收购绝不是简单的金钱购买,而是互动合作的过程,是生产要素的对接、技术和市场的对接、彼此信任的对接,更是文明的对接,必须本着双赢的原则。

未来的中德及中欧将开启一个全新合作模式,从以前的“你”和“我”变成“我们”,共同走向第三方全球市场。在这一点上,两国总理已达成共识,可以预见未来将涌现更多中德企业联手赢得海外市场的商业典范。 中企海外并购、走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艺术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工业升级则相反,“只有世界眼光,才有中国机会”。中国本土工业企业只有坚持国际化、拥抱全世界,才能获得更大发展。这是当今时代企业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