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多层次导入或有助于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发展趋势、节能效应已经形成了全球广泛共识,近几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码,产能规划布局、宏观政策推动、多层次补贴形式等方面不断形成和完善产业倒逼与引导机制,尽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舆论呼声与投资热情在过去几年始终保持高亢态势,但围绕核心技术突破、基础设施布局、使用成本及运行周期等问题的困扰和制约,新能源汽车产销速度整体依然大幅低于政策期待和市场预期。

近日,乘联会发布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1—10月我国狭义乘用车销量为1855.4万辆,而同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35.2万台,仅占全国乘用车总销量的1.8%,与年初有望实现产销70万台的预期相差甚远,由此可见政策强、投资热与市场冷并存情形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销量市场数据所反应的产业资源搭配合理性问题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适用性接受程度的现实窘境愈加深刻。

我们知道,产业化发展必须遵循以市场为基础、由适应市场需求来引导,一直以来,针对新能源汽车销量难以提升的问题的症结争论,长期陷入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与市场有效承载三个要素、三对关系的“鸡与蛋之争”:有车企和流通渠道认为是核心技术为突破和缺乏必要的基础配套,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保持观望,而充电设施运营平台商则认为,整体保有量不高难以支撑大面积的充电设施建设;而技术研发方面又认为整体市场需求不高,从经济利益上看,在资本上大幅加大投资突破核心技术攻关的主观热情不足。

事实上,我们从现有的新能源车的销量结构来看,低速、A00级的新能源车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主要在于低速、A级以下新能源车对充电设施的要求不算太严苛,并且使用成本相对经济实惠,能够较好满足二三四线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区域中一般工薪阶层短距离出行需求,在其经济承受范围内,同时也确实起到了节能环保作用。而在现实中,出现了高端新能源车强推产销上不来,低速电动车强压却依然需求旺盛的冰火两重天局面,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遵循市场主体需求的引导机制所导致的产业资源错配,从市场消费层次设计上形成了目前的现实困境。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如果推行多层次发展策略,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消费能力和使用目的,逐步规范和引导中低端新能源车的生产、流通和监管市场,以围绕需求为导向科学布局产能,针对不同需求的新能源车用得多起来以后,企业自然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与产能结构,同时也会迎合用户的产品升级愿望和行业之间内部竞争中,通过市场博弈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倒逼下不断提高技术,呈现低中高不同层次的产业推进策略,由市场自由引导推动车企自发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基础设施,相信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会更快一些,因为一旦整个消费市场运作起来、资本流动起来,产业活起来就会不断催生出新的、更高的市场需求,从市场方向培育一批真正有技术实力、适应市场机制的整车企业,同时也会鞭策车企遵循市场机制加快研发,避免产能过剩和过度投资所形成的资源透支,带动电池、电控、电机等整个产业链向更高指标发展。

从产业投资角度看,由于对燃油车政策倒逼机制,各类资本普遍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争先恐后涌入新能源汽车市场,近2年,国内已经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12000亿元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而且全绝大多数目标集中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各地政府也拿出大量的土地、财政资源进行扶持,如果不能遵循市场机制适应市场需求,很可能在近几年会造成大批企业难以苦撑到产销市场成熟的阶段,导致潜在的产能过剩,届时一些尚不具备产业竞争力、正处于积累和发展中的企业或将面临一轮惨烈的市场清洗,甚至不排除区域性资源浪费和金融风险。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宏观政策将还会有一系列措施倒逼燃油车有序推出市场,会朝着更加有利于新能源车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对新能源汽车的积极预期,但随着整体经济形势走向还不够明朗,补贴减少,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中选择中的考虑也会更多,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资比例限制进一步开放,外资的技术、资金涌入,未来的新能源市场竞争会更加残酷和激烈。对此、政府和车企应重视以遵循市场需求为前提,健全多层次的新能源汽车准入、引导和监管机制,合理布局产能资源,有效避免资源错配和产业内部无序竞争的局面出现,前期大范围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防止出现大面积的溃败式、辗轧性的产业生态恶化和产业资源浪费恶果发生。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