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中国制造2025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我们制造业今后10年、20年、30年要走的一个路径。

我国产业规模重新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制造目前从规模上来讲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从2010年开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制造业来讲,包括服装、食品的广义的制造业已经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5,去年达到20.8%。我们狭义的机电装备制造业已经占到全球的1/4还要多,现在占比大约是26%。另外,解放初期,我们的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7%,现在则稳定到35%-40%之间,所以,我们已经初步从一个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了,并且转化得比较成功。

到现在为止,全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强国大国有四个国家。2010年之前一直是美国一家独大,然后是日本第二、中国第三、德国第四。

去年,清华研究院在全国做了一个调研,就装备制造业来讲,他们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国人在机电装备这个大的领域里面已经有17%的技术达到世界第一的位置,22%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另外61%仍然处于跟随学习消化吸收模仿这个阶段。因此,我们制造业的任务还是很繁重的。

从整个行业来讲,我们的规模在扩大,质量尽管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和20年前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提升得比较快。近几年,中国人申报的全球专利数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一的位置,世界上大公司专利申报的第一、第三名连续几年都被华为、中兴两家公司拿到,这说明我们的创新能力是实实在在的。

服务能力在改善,但也显现大而不强

我们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部,其服务于其他领域的能力也在逐步改善。比如农业机械化,据介绍,2014年全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河南省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率在75%以上,居全国前列。我国工程机械的产量占全球的43%,除满足中国庞大的基础建设需要外,近年来还大量出口国际市场,自主创新的部分产品开始引领世界工程机械的发展方向。此外,我国还发展了系列新型现代化国防装备,新装备配属部队、形成战斗力的速度在加快。

中国制造虽然创造了很多辉煌的业绩,但总的问题是大而不强,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多亿元。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主要机电产品的能源转化利用水平(34%)比发达国家低约8%-10%。

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

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工业发展新战略

美国实施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实施了《英国制造2050战略》,日本、德国、法国、韩国、印度等国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国家制造业发展规划。

中国工程院参与《中国制造2025》这个规划,其实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向中央建议,向全体国民说明这一问题:中国的发展,不能沿袭发达国家的老路。像美国、法国、日本是沿着工业1.0、2.0、3.0再到4.0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我们中国这样走行吗?不允许!时间不允许,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允许。评价今天的中国,我们的工业今天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我们有4.0的东西,有4.0的元素,但我们量大面广的还是2.0、3.0。我们要发展,就必须后来居上,如果说德国的那种提法是串联式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话,我们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是一种跨越式的并联式发展。

我们要在时时学习“工业4.0”的先进经验、先进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2.0、3.0。

《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呢?总纲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根据国情,我们需要什么,就优先补哪一块。我们现在需要用先进的信息产业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中国制造2025》总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说一点个人观点。经过10多年的改革,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我认为是失败的。发达国家职业性的大学在校生和研究性质的大学在校生在本科阶段基本上是1∶1的。在中国,这个比例是严重失调的。大家知道,德国产品质量好、水平高、耐用好使。一线的产业工人里,高级技师的产业工人占比达34%。我们全行业8.2万余家企业,1800万职工,高级技师不到10%,有很多企业一个都没有。所以,我们的实用性人才培养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严重滞后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

德国的“工业4.0”战略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这两个规划同样都是面向工业的新变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个相同点:第一,都处于互联网时代;第二,都面临升级转型的问题;第三,同样是围绕生产制造业行业服务。

不同的地方:中德的工业体制与产业链(零部件供应)不同;技术水平(基础)不同;面临的挑战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也称为战术突破口,就是“三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化”都要转型升级。其实,制造业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产品创新——产品,二是制造技术创新——工艺,三是产业模式创新——管理。大家可以从这里面各取所需。

数控化与智能化技术是一种共性使能技术,可广泛用于对各种传统机电产品进行创新升级。例如,电力机车、电动汽车都是典型的数控化机械产品,并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轨道交通机车历经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的进化,目前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综观机械产品创新升级的历程,蒸汽机技术这一共性使能技术所带来的动力革命曾催生出了“蒸汽一代”机械产品;电机技术这一共性使能技术所带来的另一场动力革命则曾导致了“电气一代”机械产品的产生;当今,数控化和智能化这一共性使能技术不仅使机械产品从“电气一代”跃升为“数控一代”,并逐步向“智能一代”机械产品进化。

机械产品的数控化和智能化创新具有鲜明的特征,具有本质的规律,可以普遍运用于各种机械产品创新,可引起机械产品的升级换代。这也是我们提出“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这样一个概念的缘由和根据。

在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将会超过生活性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流。我们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和与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制造业产业模式创新将表现得更全面、更深刻、更综合。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