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给汽车产业装上智慧引擎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汽车产业范畴,它与人工智能、信息通讯、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跨界相连,构建起新的汽车产业生态,将带来汽车产业乃至城市交通体系、人类出行方式的深刻变革。我国将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给汽车产业装上智慧“引擎”;共同致力于建设“零排放、零伤亡、零障碍”以及智慧、低碳、高效、舒适、便捷的智能网联出行体系。

11月6日,以“联接世界,智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上海举办。什么是智能网联汽车、它将给未来的汽车产业带来怎样的巨变?记者走进本届大会,近距离体验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给汽车产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智能网联汽车引发深刻变革

用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的话来说,智能网联汽车就是“让汽车不断有新的功能和体验加入进来,赋予汽车新的生命。”不久前,上汽互联网汽车启动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产品在线升级,用户可以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不用去4S店就能实现车辆功能的迭代升级。

业内专家指出,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新物种,其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汽车产业范畴,与人工智能、信息通讯、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跨界相连,构建起新的汽车产业生态。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不仅是汽车产品和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也将对人类的出行方式和城市交通体系带来重要变化,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格局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带有鲜明跨界融合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是产业发展的方向、新时代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未来战略的制高点。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智能网联汽车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一方面涉及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与汽车本身相关的重大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还涉及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仅是车辆产品革新和产业生态变革,更是解决当前汽车社会交通通行效率低下、道路安全问题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业界纷纷抢抓产业机遇

当前,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大国的共识,各国纷纷制定国家战略,促进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健全管理模式,完善标准法规体系,开展道路测试验证,推动各方面协同推进。

我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具备较好基础和战略优势。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品牌汽车在数量、质量上明显提升,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我国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军企业,支撑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我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能够较好地统筹协调通信、导航、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为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近年来,传统车企和新兴科技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互联网企业与汽车企业开展跨界合作,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全球首款互联网SUV荣威RX5成功上市仅1年,销量就超过20万辆,快速成为SUV细分市场的主流产品。

政府主导营造良好环境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我国先后出台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车联网和5G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推动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编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起草上路验证管理规范,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测试,搭建上海、重庆、北京等测试示范区等。

不过,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道路基础设施尚难以满足自动驾驶上路条件,针对传统车辆的部分法规与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测试、生产、销售、使用等还不相适应,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测试评价标准尚不完善,数据安全等级界定、流通开放共享、运行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等。

辛国斌说,下一步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管理规范,创造有利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大环境,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会上,工信部、上海市政府和英国智能网联汽车中心、美国国际交通创新中心、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17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海宣言》。宣言称,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业未来将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新能源和人文网络融合发展,共同致力于建设“零排放、零伤亡、零障碍”的智慧、低碳、高效、舒适、便捷的智能网联出行体系;共同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前瞻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共同加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扩大试点示范;推进大数据在汽车、交通、能源和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助力低碳、智能、共享交通体系的发展;积极搭建国际化、多样化的跨领域交流和开放合作平台。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