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而在民间,也早有制造业不强,圆珠笔尖都不能生产;或钦佩德国企业严谨认真,建造的下水道可用百年;或羡慕日本公司坚守匠人精神,30年只做一种“永不松动的螺栓。
中国建立了最完整的制造业基础、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全世界,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产品多是为国外企业贴牌加工,赚取的只是价值链中最低的利润,国外众多的市场调查和研究也指出,西方消费者对中国产品普遍持负面态度。
为什么中国企业和劳动者干着最辛苦的工作、制造了世界上最多的工业产品、赚取的是最低的利润,却还是制造不出高质量的产品,还是被人瞧不起呢?不少人将此归结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太快,机会和诱惑太多,经营者和劳动者普遍缺少工匠精神,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情或一样产品,去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工匠精神实质上是对劳动力属性的一种描述,即高质量的劳动力。劳动力本身是生产要素之一,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内的劳动力本质上还是商品。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也好,作为商品也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还是要服从最基本的市场规律,受市场调控和配置。市场上有粗放型的劳动力、有技术型的劳动力、有创新型的劳动力,也有工匠精神型的劳动力。那为什么企业不用高质量的工匠型劳动力,去生产优质产品、创造高附加值、赚取高利润呢?
首先,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承担高端劳动力的成本。
物资匮乏的年代结束才30年,我们就已经进入了产能过剩的时代。现如今国内大多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一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显著,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争取订单,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竞争,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来压低成本,是惯常的做法。大多数中小企业因此只能从事低利润、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业。市场竞争的核心不是质量或创新,而是成本和价格。
其次,目前市场的整体消费能力还负担不起由工匠型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
与发达市场相比,我们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还是要低很多。相对而言,全社会的消费总体上还是偏低端的。我们在羡慕和钦佩德国、日本企业制造的优质产品时,也要意识到我们的市场和消费者总体上还并不能承受它们的价格。强行在供给侧进行产品升级和创新,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
当然,国内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肯定是存在的,但与发达市场相比,在总需求中的占比太低,在目前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的大环境下,不足以驱动企业去服务这样的需求。
对于大多数生产者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死循环:市场需求太低–产量上不去–生产或销售成本下不来–价格太高–市场需求上不去。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企业要保证机器运转、要留住工人、要摊销固定费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争取订单,没有哪个企业会专注于金字塔尖上的那一点点需求。高端的优质产品在国内市场卖不动,那就只能出口到能消费得起的市场去。这就是为什么一方面国内企业能为国际大企业贴牌代工生产,能够生产出符合他们质量要求的产品,而另一方面国内高端需求要去国外“血拼”。
当社会总体消费能力提升、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到达一个临界点,能让国内企业有利可图、能驱动他们创新升级时,自然会有企业从低质低价产品的生产者升级到优质创新产品的生产者。比如家电就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升级,手机是正在发生这样的升级,汽车则可能是将要发生这种升级的行业。
第三,目前的收入水平下,大多数劳动者还不愿提供工匠精神型的劳动力。
大多数中小企业实行的是计件工资,这样的工资制度下,对劳动者来说产品数量必然比质量重要,对企业来说要控制质量会很难或成本很高。如果工匠精神不能给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全社会再怎么弘扬,也只会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劳动者通过提供高端的创新型的劳动力能获得切实利益,则工匠精神不需要推动也可自发产生。
向流水线上拿着计件工资辛苦工作的劳动者灌输“要有工匠精神”、“要把产品当做艺术品来做”、“要把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来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市场活动的参与者说到底是靠利益驱动的、靠物质保障的,不是靠精神力量鼓舞的。如果经营者逐利就是企业家精神、就被全社会所鼓励,那劳动者逐利同样是天经地义的。精神力量固然可以鼓舞人,但不应也不能代替市场的调控和配置作用。
第四,现有的市场环境不接受工匠精神型的劳动力。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是最有效的调控手段,低质产品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但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还不成熟,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调控手段还比较低效。低质、有毒、有害、欺诈、假冒、污染的产品广泛存在的原因,一是有广泛的低端需求存在,二是市场作为调节手段还很低效。市场经营者的短视行为、“赚一票是一票”式的经营方式还没有被市场有效淘汰掉,市场的挤出效应明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在他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用数学模型证明了在一个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质量差异的市场内,优质产品会逐渐退出市场。
中国的消费市场恐怕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既有消费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又有对质量要求的巨大不同,既有商业模式和业态上的多样化,又有经营主体的复杂性。在这样良莠不齐的市场内,不诚实的商业行为又广泛存在,处于信息弱势的买方因此只愿意支付劣质产品和优质产品的平均价格才能将可能的损失最小化,结果导致高于平均价格的优质产品会逐渐退出这个市场。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有的企业已可以提供和发达市场一样高品质的产品并为他们代工生产,但消费者仍倾向于选择去国外购买或选择国外产品,国内的高端需求仍被国外企业所取得。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同样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中优质劳动力被挤出的原因。企业作为劳动力的购买方,在不能准确评估劳动力的真实质量的情况下,会尽可能压低劳动力的价格将可能的损失最小化。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的环境下,优质的产品和劳动力都受到排挤,这样的市场环境是不利于优质产品和劳动力的成长的。
制造业的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对比20年前,不管是产品质量还是劳动者素质,我们都有了本质的飞跃,中国的一些新兴行业也已经有了领导全世界的趋势。在此笔者相信,需求和利润才是供应的驱动力,消费能力的升级才是供给侧创新升级的推动力。我们并不用太担心缺少工匠精神,不用担心我们制造不出媲美德国或日本质量的产品,我们有坐二望一的经济总量,有规模巨大且在成长的内部需求,有完备的制造业基础,有世界上最勤勉的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出现和普及、产品品质的提升、制造业的创新和升级,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