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航运市场震荡加剧,国际原油价格低位徘徊,我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大幅增长,新承接船舶订单降幅收窄,但手持订单持续下降,全球船舶市场仍在低谷徘徊,船舶企业融资难、接船难、盈利难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船舶工业平稳健康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市场仍在低谷徘徊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17年1月份至7月份,全国造船完工297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5.1%。承接新船订单132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5.1%。截至7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02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1.5%,比2016年底下降19.4%。
1月份至7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28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9.6%;承接出口船订单119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8.4%;7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745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2.2%。同期,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0亿元,同比下降9%;利润总额18亿元,同比下降28%。
上半年,我国骨干船舶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批量承接17.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船、8.4万立方米超大型气体运输船(VLGC)、11.5万吨成品油船、1.75万吨化学品船、1.55万吨货物滚装船、1.3万吨甲板运输船和极地探险邮轮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订单。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船舶市场总体仍处在低谷区间。2017年二季度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为649点,与2016年二季度610点相比,提高39点,同比增长6.4%;与2017年一季度670点相比,下降21点,环比下降3.1%,指数比年初有所回落,仍处于偏冷区间。
具体来看,二季度航运市场震荡下行,骨干造船企业手持订单持续下降,先行指标降幅明显。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利润率等同步指标环比小幅增长,产能利用情况与一季度相比略有下降。
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已连续14个月小于完工量。受此影响,我国船企手持船舶订单持续下降。大部分船企生产任务安排只能维持到2018年,2019年船台(坞)空置率明显上升,部分船企开工船舶严重不足,企业连续生产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预计2017年三季度,航运市场仍将低位小幅波动,新造船市场难有明显回升,手持订单仍将继续下降,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将比二季度有所下降,总体上仍将处于偏冷区间。
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全球船舶市场仍在‘L’形曲线的低谷徘徊,虽有起伏,但近期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胡问鸣对记者说。
应对市场低迷,船舶工业需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型升级。上半年,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骨干企业积极开展特种船舶、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研制和应用,并在细分市场领域取得明显成效,青岛武船承建世界首艘深海半潜式大型智能渔场“海洋渔场1号”并顺利交付;烟台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双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助力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中小型化学品船手持订单位居世界第一,江南造船集团超大型气体运输船(VLGC)手持订单位居世界第二。
做稳船海主业,稳步开展多元经营。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6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骨干企业在做稳船海主业的同时,积极利用现有设备设施开展相关业务,努力提升船厂盈利水平。在盾构机、陆用电站、陆用环保、海上风电/风塔、桥梁钢结构等非船领域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益管理降低成本,多措并举提升效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船舶骨干企业加大精益管理,降成本,多措并举提升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业界人士表示,船舶工业还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不断提升制造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船舶企业应加快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在船舶以及配套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断夯实船舶精益制造基础,重点实施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加快建设船体分段、智能涂装、智能管子加工等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生产线。此外,还应大力推广船舶配套设备智能制造新模式,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示范,全面推进船舶及配套设备设计、制造、管理、维护、检验等全流程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应对市场低迷,还需加强金融支持。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提出,当前船舶工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融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争夺订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建议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贯彻服务实体经济,支持船舶工业走出去战略方针,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对有技术优势,有市场的骨干造船企业要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实施精准支持。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