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汽车性能、安全性、便利性与舒适性等要求的提高,汽车电子系统的高科技元素也在逐步增加。而在增加高科技元素的同时,却不经意间掀起了另一片领域的“刀光剑影”。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知名车企,而换成了车用IC企业。一起来了解!
车用IC或成第三大市场
过去几年中,当大部分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领域时,全球汽车IC市场却悄然经历着非同寻常的变化。
从2014年11.5%的增长,到2015年2.5%的下降,再到2016年10.8%的增长,全球车用IC市场正以年复合成长率11%的速度增长着。
今年随着DRAM、NAND Flash ASP和汽车专用逻辑器件等价格的增长,以及半自驾和全自驾汽车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与应用,汽车IC市场表现的愈加强劲,迎来了新一轮爆发。据知名调研机构IC Insights预测,今年很可能将实现22.4%的增长。
车用IC行业之所以会如此火爆,无非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汽车赋予了更多的功用,如:无人驾驶、主动泊车、安全性等等,而这些衔接和主动化的功能都依靠高功用的芯片来实现。除此以外,相较于已杀成一片红海的电脑行业,车用IC品设计无疑显得更稳定,生产周期也要更长。
而且,目前车用IC的市场规模虽不算大,但若按照增速来看,它的增速则是最快的。特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汽车电子产品占成本比重更是达到60%以上。未来,随着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普及,汽车很可能会成为仅次于通信和电脑之后的第三大IC市场。
英特尔高通争相入场引发争夺战
如今,越来越多汽车厂商正努力脱离传统机械制造商的刻板印象,转型聚焦于节能与智能,以追求更高的安全性与更佳的整体驾驶体验。所以,各种汽车应用对于高性能半导体元件的需求越来越多。
而ADAS、车联网和电动能源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也为汽车电子细分市场带来了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因此,当传统IC应用领域成长愈发乏力的时,汽车行业反而增加了对车用IC的需求。
特别是无人驾驶汽车,其零部件上必定要嵌入可以被编程的芯片才能被可靠地控制。而随着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升级,与自动驾驶密切相关的各式传感器、导航芯片、车载计算机等其他零部件对芯片化的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在信息通讯等IT科技融入上无疑还有更大上升空间。
因此,近年来,除了IT科技公司、传统汽车厂商瞄准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市场以外,传统汽车厂商的芯片供应商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瑞萨也在积极参与。就连擅长计算和处理能力的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半导体企业也通过并购争相入场。
当欧美厂商正利用本身技能优势稳固其在国内领导地位时,日韩企也利用地域优势纷纷杀入我国。目前,LG在南京,松下在大连,三星在西安纷纷出资建厂争抢汽车事务。显然,从各国IC厂商的举动来看,智能/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已成其争夺的焦点。
国产IC厂商或迎来超车机会
一直以来,由于车用IC技术门槛高,我国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外行业巨头的天下,外来者鲜有机会进入。而专业人才缺乏等综合因素进一步造成我国车用IC出现了一直依赖进口的现状。
不过,近年来,我国政府正大力鼓励芯片自主研发。如“中国制造2025”利好政策、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立、“中国芯”等概念的提出、以及芯片进口替代需求强烈等,这些都给产业界释放了强烈的信号。而这一轮产业变革的浪头,无疑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机会。
目前,国内厂商海思已连续中标奥迪、奔驰的车载模块项目,其在车用IC领域的实力已得到了证明。而大唐恩智浦成立三年来,一直高举“立足自主研发”的大旗,紧跟市场与客户需求,发力于汽车前装市场的车身电机驱动芯片方面,助力国内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而随着本地车用IC业者的技术越来越精良,部分中国从业者已开始进军包括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中的停车辅助、资通讯娱乐系统等对品质与可靠性要求较低的应用市场。
未来,在业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跨界合作、经验分享、核心技术创新,中国在车用IC领域的“弯道超车”很可能会成为现实。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