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汽车业转型升级将成供给侧改革成功标志之一

201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今日在天津正式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同与会代表分享了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考。朱宏任介绍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取得新进展,他认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证汽车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是制造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

朱宏任分析道,中国汽车产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新进展:

汽车产业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近十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第一,领跑全球。2015年汽车产销量均已突破2400万辆。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为1289万辆和 1283万辆,同比增长6.47%和8.14%,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升3.83和6.7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的产销量有望达到2500万辆左右,将使我国汽车第一消费大国和制造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一是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今年上半年,汽车产业延续了近两年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销量总和占汽车销售总量已达89.5%以上。二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增长。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473.5万辆,同比增长12.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9%,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SUV和MPV车型销量快速增长。三是节能汽车市场继续扩大。2016年上半年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继续提高,销售796.6万辆,同比增长14.2%,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速5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2016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产销17.7万辆和17.0万辆,同比增长125.0%和126.9%。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动力电池为核心 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会逐步加速,产业活力及竞争力都将持续提升。

汽车产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大

首先,我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总销量比例已接近30%,这么大的体量本身就是对全球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贡献。其次,我国开放且快速发展的市场为世界各国汽车企业提供了扩能机会和丰厚回报。2016年上半年外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仍然接近60%。最后,中国汽车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2010—2015年包括汽车和零部件在内的汽车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7912亿美元。

朱宏任认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证汽车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地位能否保持、如何保持?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历史性重要关键期,长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的走向,引起各方格外关注。今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贸易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GDP增长6.7%。 统计显示,上半年,服务业拉动增长的作用 进一步超过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制造业;服务业同比增长7.5%,占GDP比重54.1%,比第二产业高出14.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第二产业高出 22.3个百分点。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没有改变

当前正是中国经济新旧动力加快转换的重要时期,制造业的基础地位重要,《中国制造2025》以国家战略形式的提出充分说明这一点。汽车产业整体进步迅速,带动作用强,与居民消费升级愿望密切相关,支撑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只要汽车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提升供给能力以适应需求变化,服务业和最终消费的增长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汽车产业长期向好的局面就可以持续。

汽车产业将保持与国民经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适度增长

一是小康社会建设加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群众购车的刚性需求不减。二是城镇化水平提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比2015年提高3.9个百分点,将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将为汽车产业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三是消费升级潜力释放。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旧车的更新换代与“二次换购”已经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 四是结构性产能过剩已有显现。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一些企业对市场的判断过于乐观,汽车产业结构性过剩情况已在一些领域出现,并有发展之势。

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共同推进

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获得了与世界汽车强国同台竞技和局部领先的机会。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是汽车行业的重要 任务。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作为汽车产业主体的传统汽车改造提升。

一是传统汽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占据主导。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 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约为20%;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为 30%。二是传统汽车技术水平可望进一步提升。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传统汽车的效率不断 提高,节能的潜力不断释放,节能效果突出。三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动力电池等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综合实力不足、研发 投入少,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寿命、成本等制约产业发展,材料、结构和工艺等有待提高。

我国已具备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基础

一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路线已经逐渐清晰。工信部在“中国制造2025”基础上开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已基本完成,智能网联技术将沿智能化与网联化两个轴向拓展,从辅助驾驶技术提升向自动驾驶目标逐步推进。

二是汽车与互联网企业纷纷投入。我国长安、上汽、广汽、北汽、东风、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传统汽车集团均制定了智能汽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乐视、博泰、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信息企业 均在加速向智能汽车产业渗透和布局。另外,传统汽 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也在合作开展智能汽车的研发工作。

三是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智能网联汽车战略联盟已经成立,在研发试验、设立标准、研究法规、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制造与互联网企业在智能 网联汽车技术发展上具备相当的创新活力,尤其是在 通讯领域技术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工信部在“中国制造2025”基础上开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已基本完成,智能网联技术将沿智能化与网联化两个轴向拓展。

加强创新驱动是推动汽车产业长期向好的关键因素

一是基础能力存在短板。部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缺失,配套能力有待加强,产业链的发展亟待优化。缺乏大而强的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动力总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配套能力与一流汽车强国差距很大。二是原始创新技术匮乏。在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等 尖端、前沿领域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研发投入不足,尤其是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工艺技术 研究投入偏低,能力较弱。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缺乏有机衔接;缺少高端研发人才的积累和补充,中高级技工青黄不接;难以形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以及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

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是制造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凝聚行业发展共识

一直以来,国内各汽车企业自谋发展之路,竞争多于合作,力量分散,合作路线和模式也不清晰。在面对建设中国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应通过建立产业内部和跨产业战略联盟以及发展平台的方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企业共聚一堂,统一发展共识,明确合作方向和模式,加强协同和整合,共同开 展关键领域的共性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创新引领

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 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销售和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服务机构。促进产业化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 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对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着力突破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整车及零部件核心技术;支持通过市场机 制形成若干政产学研合作开发、协同创新联盟,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

注重传统汽车升级

贯彻中国制造2025要求。加快汽车企业两化融合贯标达标,进一步全面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水平。

加大节能技术研发。突破整车轻量化、高效内燃机和自动变速器、混合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低阻力等节能关键技术,加快应用推广普及。

引导节能汽车发展。要建立市场导向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节能汽车普及推广的机制,鼓励研究发展天然气、醇醚、生物燃料等替代燃料汽车。

构建绿色发展模式

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动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积极构建经济、便利、高效的车用充电设施。

推进绿色技术研发

在全产业链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强化产品绿色管理

强化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支持开发低碳化汽车产品,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汽车绿色制造体系。

促进智能水平提升

智能汽车。攻克驾驶辅助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构建支撑产业化的标准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智能配套。推动制定并实施与智能汽车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道路等建设规划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发展。智能制造。尽快研究制定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相关标准,实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生产。智能化和网联化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抢占技术的制高点,需要加快该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布局。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