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的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新型通信方式。它主要基于量子纠缠态的理论,使用量子隐形传态的方式实现信息传递。
“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巩固我国量子通信产业的领先地位。在“墨子号”研制的过程中,量子保密通信已经步入产业化阶段,开始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例如,科大国盾早在2010年就在芜湖建立了世界首个量子城域政务网,并涵盖了芜湖电子政务、金融信息量子通信试验网,实现了声音、图像、文件、动态视频的绝对安全通信。
此外,由九州量子承建的“沪杭干线”将于今年9月竣工。“沪杭干线”是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商用干线。“沪杭干线”建成后,从杭州到上海沿线的政府、银行、企业等对数据保密传输有较高要求的主体,能获得安全性强、保密度高的专线数据服务。曹文钊介绍,量子通信产业是我国创造的一个新的产业。“它具有理论上无条件的保密安全性,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具有更广阔的空间。随着时机和行业的成熟,量子通信技术将更加成熟和丰富,也将在未来的信息安全服务中被更广泛运用。”
“墨子号”卫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共同研制,经过前期准备,于2012年正式立项,并历时多年研制成功。这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配合多个地面站实施星-地量子纠缠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等实验,还将尝试从北京到维也纳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九州量子总裁曹文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量子通信领域的技术强国,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乃至领跑者。
2030年将建成全球化网络
既然量子通信已在地面上实现了,为什么还要发射卫星?业内人士介绍说,这是因为基于卫星等航天器的空间量子通信,有着地面光纤量子通信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对量子通信来说,现在所有的技术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即携带量子信息的光子不可以像经典通信那样被中继放大。因此,光子在光纤中传播是有损耗的,目前的技术只能实现百公里量级的传播。但是,要实现量子通信大规模商用,必须实现长距离传输。“墨子号”就是针对解决这一问题研发的。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曾这样说,即使存在超出目前技术水平的10G赫兹理想单光子源和100%探测效率的理想单光子探测器,在1000公里光纤中进行点对点量子通信,每300年也只能传输一个比特。“而用上卫星中转,现有技术就能1秒传送100k,随着技术进步,将来1M、10M都有可能。”
据介绍,我国还将发射多颗量子卫星,到2020年实现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届时,联接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通信网也将建成,2030年左右将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随着量子通信网络的完善,量子通信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中投顾问预测,国内量子通信短期市场规模在100亿至130亿元左右,长期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