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产能过剩根本原因在于转型升级不畅

【编者按】中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有些行业还是会出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根本原因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不畅


2016年5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6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已建立起竞争力较强,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且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制造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很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很多行业中普遍存在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的问题。一方面社会资本大量向一些行业集中,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很多产业的产能利用率都低于70%,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甚至不足50%。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体制机制不顺等原因,很多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不足,很多产能过剩产业的高端环节仍然依赖于国外技术和大量进口。例如,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提到,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但却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就像最简单的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目前,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最主要风险点之一。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的经济效益持续恶化,潜在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占据了大量优质资源,挤压了其他有利于经济转型行业的企业生长空间,抑制了全行业生产率的提升。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除了人们经常谈到的体制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转型升级不畅导致企业难以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延伸,从而只能在低端环节进行恶性竞争。反过来,恶性竞争又削弱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因此,对现阶段的中国工业来讲,要想治理产能过剩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实现从产业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延伸。

蓝皮书同时指出,企业活力不足是当前工业经济增长面临的核心问题。一是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障碍,为此,国家提出通过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来改善国有企业活力,但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复杂,往往面临着很多具体困难,例如如何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资产混合等。二是中小企业活力不足。中小企业活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短期诱惑太多”,很多情况下企业可以“赚一笔就走”,加之各地区的商事制度环境不良,大多数企业家不愿意专注于做实业。其实,据调研来看,凡是专心做实业,坚持几年的企业往往能够在转型升级上取得良好效果,在现阶段宏观经济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反,那些不断投机于房市、股市的企业,往往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但是,许多中小企业都缺乏坚守实业和持续创新的耐心和毅力,宁可到非实体投资领域去“赚快钱”。

蓝皮书认为,在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期里,低成本优势一直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到了今天这种优势已经逐步丧失。目前中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工人工资水平已远超东南亚国家。即使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也不明显。目前与美国相比,中国制造在人工成本上还具有一定优势,但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资金成本、能源成本、配件成本等均高于美国。成本优势逐步丧失的同时,以高附加值为基础的新优势却尚未形成,导致了竞争优势断档,具体表现为出口萎缩、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等。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则整个国家都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劳动力成本的加快上升导致我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从而对制造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产业,面临着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2015年4月份以来,工业品出口交货值持续负增长,一方面与全球经济不景气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某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削弱有关。然而,长远来看中国制造的优势不应当体现在低劳动力成本上,而是体现在完整的产业门类、强大的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上。一些低端产业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相比之下,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却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颠覆创新,从而改变了产业竞争规则,打乱了我国传统的赶超性发展路径。这种情况下,中国应积极融入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质量增进和成本优势的双重提升。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