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同样是制造业,他们的日子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的挑战不在市场需求不足,而是根本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所以我觉得大陆制造业其实不是快死了, 大陆制造业其实不是快死了,只是正在历经从极不正常转回正常的痛苦。台湾不要只会幸灾乐祸,而是应该严肃面对:一旦中国制造产业浴火重生,台湾的产业艰难才要开始。
台湾朋友老爱问我:大陆经济是不是越来越差?大陆的制造业是不是都在倒闭?打开大陆报纸,跟制造业有关的资料确实不好;和企业界聊天,他们确实埋怨日子不好过;看各类研究报告,大部分的实体经济确实艰难。但是如果你去看看深圳、杭州、苏州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样是制造业,他们的日子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的挑战不在市场需求不足,而是根本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所以我觉得大陆制造业其实不是快死了,只是正在历经从极不正常转回正常的痛苦。
台湾不要只会幸灾乐祸,而是应该严肃面对:一旦中国制造产业浴火重生,台湾的产业艰难才要开始。
台湾观点
犹记2008年中国「4万亿」刺激计画,全球各国政府同声感谢。中国在那两年面子极大,但里子却是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时至今日,那场「4万亿」给中国留下的是:彻底泡在水里的如山债务,还有不知道用多少时间才能消化的过剩产能;当然也才会有那个我们怎么看都看不懂的供给侧改革。
中国制造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灰色的标签,比如血汗、剥削、无含金量,还有什么产业链最低端等等,即便是在其最辉煌的时候,大家在谈论起制造业时,也常常充满着鄙夷的口气。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制造业运作正常还好,一旦出现任何状况,都会被舆论无限放大,自去年开始,珠江、温州、东莞等地的制造工厂纷纷陷入倒闭潮,也助长了舆论的批评之风,大家解剖完企业倒闭的原因之后,似乎也在寻找一种终于可以盖棺定论的快感,那就是中国制造业真的不行了。
但我不这么认为,默默耕耘、辛苦转型的大陆企业其实不少,对大陆制造企业的股权投资我今年还要加码,因为当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甚至倒闭的时候,我发现还是有一些企业的业绩让我眼睛一亮。中国制造业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让我看见的是一个转折,一个会痛却有希望的转折。
痛得发麻乃是必然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风靡一时,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制造业成为整个大陆经济的有力补充,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暴发户开始自诩为企业家,有的甚至出书立传、到处走穴,但企业家和暴发户最本质的区别正在于对企业永续经营的思考。
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其实也是劳动力最廉价的十年,那时候的工人不仅廉价、而且听话。因政策倾向制造业,使得土地、材料成本大幅下降,这才促成了中国制造最核心的价格竞争力,此外,国外的资本同样看中了这里宽松的政策和勤劳的人民,加上领导比较关心政绩和经济指标,至于环境治理或者人才培养这种需要深耕、文火慢炖的事儿,从来只是下一届的任务,久而久之,中国制造赢得了订单,却失去了内蕴。
拿温州举例,这座城市号称中国制造业之都,他们生产出来的眼镜、鞋子、打火机等日常用品曾经销往全球,这里的土着居民因此瞬间暴富,而且富得流油,但这种富裕是短暂的,他们只是抓住了全世界旺盛的需求以及廉价生产质料的差价,商业模式和制造水准,都不具备特别的深度,于是很容易被模仿。随着同质化制造的出现,相同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危机,昔日可观的利润也就慢慢地被蚕食了。
接着各地领导们开始发现品牌溢价、高新技术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在改革的红旗下,东南沿海城市开始驱赶制造业,不仅之前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渐行渐远,还不断提高最低工资,使得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荡然无存,富士康从深圳陆续迁往郑州和昆山,就是最鲜明的写照。
如果说政策是中小制造业的天灾,那么,房地产则是中国制造的人祸,最着名的温州炒房团,大部分的成员就是原来的制造业主,他们对比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利润之后,开始把大量资本投入房地产,形成了鬼屋、无人居住的空屋,也套牢本该用于升级设备、培养人才的资本。其中部分资本甚至转移到股市,让他们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割韭菜。
浴火重生正在演绎
中国制造业是在集体过冬,有的甚至已经冬眠,但这并不包括所有的制造业,有些厂房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因为要提高UPH(每小时产出),越来越多闲置空间架起流水线,也变得越来越热,因为越来越多新设备正散发出新能量,工人不担心失业,甚至不担心收入降低,在他们眼中,流水线是不会停歇的,偶尔地旷工反倒是成了工作之中的调剂,总之,这里不缺订单、不缺钱,中国制造业的冷气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
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非华为莫属,他们的科技含量在大陆国内屈指可数,但正如三星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华为也正开始锱铢必较地打磨自己的产品,并逐步从基础的电信设备扩展到智慧型终端,以及晶片领域,他们的Mate7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受到欢迎,这源于他们电信品牌的加乘,更是对制作工艺的不断追求。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大陆名牌大学毕业生以进入华为为荣,但华为却懂得居安思危,每年坚持把利润10%投入研发,同时,也有相当的比例分到员工手中,留下人才,培养浓重的工程师文化,希望逐渐建立万事不拔之基。
两岸竞赛才要展开
在中国,不管好企业、坏企业,大家都赚钱的日子已经不再,市场需求小了、环保要求高了、最低工资高了,某些企业自然无法生存,这是必然,真心没必要惋惜。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下,想赚钱,可以,自己努力拿出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人才队伍,有自己的技术队伍,有自己的销售管道等等。一个国家连产业转型这点阵痛都承受不了,那就不要妄谈产业升级了。我个人坚信大陆现在的转型是会得到回报的。
太聪明的人,一般是做不好制造业的,这个行业里没有快速赚钱的途径,也容不下急功近利的人。真正会拉开两岸差距的,一不是政治,二不在政策,更核心的因素则是企业本身,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基本功的精神。当台湾沾沾自喜于被列入准备取代金砖四国BRICs的TICKs时,别忘了中国仍旧置身TICKs之中,两岸产业的竞赛才要开始,虽然不该长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但也不要一股脑看衰他人,忘了自身也在竞赛淘汰之列。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