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2015年度大盘点 工业自动化行业十大事件新闻

随着元旦节的临近,2015年也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里工控行业百家争鸣,有悲也有喜。全球经济放缓订单减少,人力成本上涨,不少工厂咬紧牙关度日;中国制造2025出台,机器人3D打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机器换人已经在中为掀起了一轮发展浪潮,美的,格力等大型企业纷纷与国际巨头合作,欲通过机器换人打造新一代机器自动化生产线。

机器人表面看起来很火热,但国产企业却遇上了不少问题,如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机器换人前期投资成本巨大让很多小企业望而生畏。不过机器换人是大趋势,如今,工业4.0、互联网+等概念炙手可热,中国46个智能制造试点纷纷落地,工业自动化企业有很多的机会,2015年是自动化行业发展重要的一年,下面本站为大家盘点出今年工业自动化行业中最热门的十件大事,以飨读者。

中国工厂再遇“倒闭潮” 工业4.0洗牌制造业?

1月5日,东莞兆信手机代工厂传出企业倒闭遭到供应商围堵的消息,董事长高民留绝笔信后自杀。而就在两周前,国内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遣散了大部分员工关门停产。业内人士估计,春节前东莞至少还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

近年来已经不少有远见的企业都开始了工厂的升级转型,它们大量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设备来提升工厂的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用人成本。一种全新的生产制造模式正在酝酿,未来的工厂是投入很少人力就产生更高的效率,未来制造业可以通过工厂物联网,实现网络化定制模式。

分析人士表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为我国“工业4.0”发展指明方向。如果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工业领域更大的机器设备中,利用软件分析技术充分释放机器的潜能,就能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这是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效益。

自动化工厂升级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走出困局的不二选择,通过提升工厂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机器换人,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降低制造成本,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机器人的出现将改变传统制造方式,中国各地已经掀起了“机器换人”的热潮,中国制造将进一步洗牌。

中国制造2025发布 十大制造业领域被激活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由此,吹响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转型号角。

《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规划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及九大任务和八项支撑措施。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要推动重点的十大领域,实现突破发展。其中包括了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方向,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云联网+传统工业的融合有望成为中国新一轮制造发展的制高点,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产业群,然而过去传统的人力生产方式显得越来越薄弱,工厂自动化不高,竞争力下降。《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了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这与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德国的“工业4.0”等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动化是发展智能制造实现工厂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将给中国自动化行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海尔工业4.0模式颠覆传统制造及需求

2015年的3月7日,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在郑州基地正式投产,这也是全球首家智能互联空调工厂。海尔空调此举,可以视为是全球空调产业制造模式的一次全新变革,在推行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过程中,海尔颠覆了空调产业百年来的制造逻辑,开启了“用户造空调”时代。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机械化制造为核心的工业3.0模式主宰全球制造产业四十多年之后,一个全新的制造时代终于来临。以全新的数字分析能力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正在主导制造业的变革,这就是工业4.0模式。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的互联、用户与工厂的对接,在工业4.0模式下全部得以实现。

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互联、机机互联、机物互联”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互联、机机互联、机物互联”。

过去一年中国空调市场出现了微幅增长,而海尔空调的销售量同比增长10.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化空调销售规模中,海尔的销售量占比达到了68.5%,销售额占比达到了67.2%。正是这样一个产业环境和市场基础,为海尔推行工业4.0制造模式和互联工厂的投产,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郑州智能互联工厂的投产,标着这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工业定制的开始,海尔空调在行业内率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对于全球空调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 广东建首家机器人学院

6月25日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中小制造企业发展论坛上,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广东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章云告诉记者,在人口红利减弱及产业政策引导下,广东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出于人才储备考虑,广东正在筹建首家机器人学院,最快明年开始招生。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机器换人”已从企业自发行为上升为政府政策导向,各地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机器人产业正呈现井喷式发展。广东省政府日前亦宣布,自今年起的三年内在工业企业推动工业机器人使用,并开展智能工厂试点。

据透露,广东工业大学正在筹建省内首家机器人学院,将与知名机器人企业合作办学,推动产学研融合,预计最快将于2016年开始招生。

广东省机械研究所所长徐旋波称,当前珠三角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并不高,与工业4.0、智能工厂的要求距离还很远,进行自动化改造十分迫切,相信有长远目光的企业不会只考虑成本因素,而坐失产业智能升级的历史性时机。

他认为,在劳动力成本不再廉价的当下,珠三角的外资制造业工厂正面临抉择关口,若不抢抓机遇实现智能化升级,将势必被迫搬离。

药厂转型智能制造 机器人倒逼员工离岗

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名片,对于河北制造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一台机器人走上产线,每一次变革都有着极不平凡的故事。7月10日,记者走进石家庄四药,在工人与机器人之间,感受河北智造的脉动。

石家庄四药巨大的物流仓库中,一天要接收来自生产线上的138万瓶大输液产品,算成包装箱也得有40000箱,按每天每人搬运1000箱计算,得需要拉车、搬运、码垛的员工40人。

今年43岁的刘万强,就是这些工人中的一员。在四药工作了十多年,他日复一日地干着用叉车码垛入库的活。

两年前,第一台机器人开始码垛,抢的就是刘万强的饭碗。刘万强说,当时他在这个笨重的家伙面前待了很久,心有不甘。但是日子长了他却看到,“这家伙码起垛来从不觉累,而每台机器人都会自动识别药品箱的包装码,确保与托盘一一对应,差错率基本为零。”

人工是没法跟它比的,刘万强服了。两个月后,刘万强离岗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由于产线前端的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大量应用,后期出库时的效率却有点跟不上了。”闫莉说,公司决定大量购买机械化叉车。

对于低技能、拼体力的岗位,机器人代替人工是迟早的事,但是对于一个不断掌握新技能的工人,则永远难以代替。刘苗认为,机器人不会抢走人的工作,但是需要工人更新自己的技术能力,来确保不被淘汰。

美的集团将投10亿开启自动化4.0改造

7月21日下午,位于广东佛山的美的集团中央空调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几百名工人、8台机械手机器人和25台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无人搬运车)穿插其中,一片忙碌景象。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拓展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三年累计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很显然,在“机器代人”的路上,美的已尝到了减员增效的甜头,并将进一步助推这波浪潮的渗透。从今年开始,自动化改造将进入“深水区”,预计投10亿元,从单点突破,向全集团整体改造。

事实上,这家工厂在经过整体的自动化改造后,据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副总裁乌守保介绍,这家电子工厂的员工数量已经从十年前的2800人,减少到800人。在美的启动转型战略的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公司开始正式启动自动化改造。目前正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达到了800多台,累计投入自动化改造的费用达到了6亿元。

现在美的通过自动化升级改造,用机器人来搬,大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此外,有一些高危的工种,例如冲压、空调面板的喷粉等,采用机器人后就能保障员工的安全,美的现在的自动化改造更多是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美的旗下在香港上市、以零部件为主业的子公司威灵电机,已在开发、生产伺服电机等机器人的零部件。作为提升机器人研究开发的重要平台,由顺德政府支持、美的集团主导的华南机器人研究院,将于5月正式挂牌落地。这一研究院的启用,将一举将广东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意味着生产家电40多年的美的开始向机器人产业大步迈进。

广州造智能装备之城 龙头企业扎堆进驻

据中国广州消息,智能装备制造业是广州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4.0”也离不开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一个产值数十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已经初步成形。2014年底,该区集聚智能装备企业48家,年实现工业产值52.3亿元,近五年持续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打造智能装备产业之城,率先探索“中国制造2025”,是时代赋予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重大机遇和重大使命。随着智能装备“一园三区”格局形成、一大批国内外智能装备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将成为华南最重要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走在云埔工业园,你很难把它跟普通的工业园联系在一起。园区里听不到隆隆的机器声,每一家企业听上去都很安静,但实际上这里不仅是工业园,而且生产的都是最高端的制造业产品——智能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

云埔工业园最著名的企业是广州数控。广州数控从荔湾区一家只有20多人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数控机床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的龙头企业。20多年来,广州数控依靠持之以恒的自主研发,相继攻克数控机床系统和高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去年以来,广州数控还成功掌握了被国外机器人巨头垄断的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技术,成为我国智能装备产业的代表性企业。

国外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几乎同时落户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将投资1.08亿元,建设集机器人销售、展示、技术支持、小型加工中心制造与仓储等于一体的华南基地,目前已在“广州机器人产业园”落实4万平方米的用地;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争取年内完成公司注册;库卡机器人公司去年已在该区成立广州分公司,目前正在筹备选址设立机器人新工厂,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ABB(中国)有限公司已与省发改委签订合作备忘录,拟在该区设立工业机器人应用中心。

全球机床格局发生变化 国内机床业倒逼转型

2015年10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以下简称机床协会)近25年来首次组织了国内31家企业组团赴EMO参展。归来后,不仅对国际机床市场的形势有了初步的判断,而且更直观看到了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机床市场已有10年,尽管近几年的需求总量呈下降趋势,但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和最大的机床进口国。

虽然依托这样强大的市场,中国机床业至今在机床出口市场上未能有较大建树。虽然过去10年我国机床工业获得长足进步,但在核心基础技术研发的高端机床领域,仍然缺少充足的话语权,无法挤入国际竞争第一阵营。

业内人士认为,这几年国内市场需求下滑,市场冷酷的一面显露出来,需求下降最为显著的是低档同质化产品,这使得国内一部分机床企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现实也表明,近两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与拓展与本土企业的收缩恰恰形成对比,进口机床的比较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还得到了相应扩大。

2015年11月份,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关锡友发表了题为“新工业改变企业生产方式”的演讲,他提出这次的工业4.0的变革,不再是技术,而是新方式的出现。因为人类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以精度、速度、寿命为核心的技术已经走到了极致。比如精度已经达到纳米级,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已经达到毫秒级,皮秒级和飞秒级,飞秒级是眨眼睛的1/200的世界,再就不能细分了。因此工业4。0绝不是大家理解的高度柔性的智能化。

默克尔第8次访华 德国工业4.0对接中国制造2025

据外交部消息,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将于10月29日至3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赶上了一位特别爱来中国的德国总理,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这已经是第三次以大使身份随行了。史明德大使说,默克尔执政10年,来华八次,实际上中国领导人访德的次数也不少,三年里,习主席和李总理已经总共去了三次。

这一次访华,默克尔带来它的“工业4.0”。2015年为中德创新合作年,在新的形势下,中德要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比如德国正在全面的推进工业4.0的战略,中国也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和德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实体经济,两个最大的制造业的大国。所以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如何能够完美的结合,这是一个合作的重点。

去年,德国提出工业4.0的发展愿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顺势提出。在中德领导人的努力下,双发还于去年共同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因此,有业内人士预计,此次默克尔访华的目的之一是落实双方在工业4.0的对接工作。

随着中国工业的升级、换代,中国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中德两国的制造业合作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史明德大使说,德国工业4.0牵手中国制造2025,内涵已不同于以往。比如,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比如电动汽车这些方向都在酝酿的合作。还有一个就是正在大力的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德国是率先提出支持这个战略,我们要共同的协商,如何在一带一路,尤其是亚洲和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向进行合作。

国产大飞机今日下线 世界工厂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5年11月2日,中国商飞将在上海举行中国大飞机首次下线的盛大仪式,正式宣告中国可以自主生产大型客机,这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一个新的航空产业开始了,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当中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大飞机项目成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时,C919已经不仅仅是一架飞机,它的背后是中国长远战略利益的考量,中国不仅希望能够成为受国际认可的第二大经济体,还希望国际社会认可自己是科技创新的引擎。

业界一般认为,大型的民用飞机最好有3-4家生产商参与,这样才对运营商们更加有利。但处于巨头垄断地位的波音和空客,并不希望出现第三家竞争对手,中国C919的出现,事实上不仅使波音和空客的部分蛋糕落到中国商飞的盘子里,更深层次是,航空工业是欧美两大经济体的重要基石,对这一财富的任何挑战都被认为是挑衅。反击行动比我们所预料来的更早。

《中国制造2025》报告发出明确的信息,力争用十年时间使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首批国产ARJ21飞机预计年底交付成都航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短航程新型涡扇支线飞机;而今C919即将下线,正在准备首飞,未来还有更大的惊喜,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商飞正在于俄罗斯合作研制宽体客机,这款能与B787和A350媲美的飞机,有望在下一个十年实现首飞。

再过20年,中国航空制造业或将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中国大飞机翱翔天际的日子并不遥远。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