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是必然趋势,既有主动转型,更有被动转型,中国工业转型是否真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从工业2.0直奔工业4.0?从制造直接到创造?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是否与欧美转型阶段相似?
中国的制造业正进入举步维艰的地步,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世界500强企业,如施耐德、微软等企业在全球的业务都正处于巨大的调整,外企中国公司的裁员行动已经不仅仅在少数企业中蔓延,或许在目前无法找到更好的方法去挽救企业财务报表的时候,减少成本是唯一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情。这些生产制造业企业员工的溢出转型已经开始令人才市场面临巨大压力,生产制造业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和技术型,大型企业出来的员工犹如从大机器上落下的一颗螺丝,他们能做的更多是去往另外一台大机器,才能获得足够的重用,拿到只有大机器才能支付的高于平均水平的职务报酬。
2015年,中国经济正在接受更精细化的挑战,内外部环境倒逼产业转型,但这也是个充满惊喜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般难以预测未来究竟会怎样。至少可以想象生活将会变得更为便捷;工作将被要求更为高效;管理将被要求更为精细;服务将被要求更为人性。这个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方向的错误或许才是最致命的。
“中国制造”将进入“中国智造”?
有人认为,“中国制造”将进入“中国智造”,创意设计将替代过去的简单劳动力加工,创新会成为推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工具。
中国转型是必然趋势,既有主动转型,更有被动转型,中国工业转型是否真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从工业2.0直奔工业4.0?从制造直接到创造?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是否与欧美转型阶段相似?答案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就是中国,它必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创新可以提升国力,也可以获得更多附加值,但这还只是产品的上游,还不是产业的上游——没有话语权,你说了不算。产品创新优化的是市场中的一个环节,但没有改变最重要的:地位。单纯的中国“智造”,没有优势。
有句广告词:“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总部位于中国杭州,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在英国收购P2P企业,鼓励融资给到中国采购的英国中小企业。阿里巴巴正在做的这个事情,或许可以视为通过资本促进下游采购需求,促进上游的生产制造和贸易,旨在打通中国产业发展的瓶颈——“不通”。“产业链,好产品”,中粮的广告词,很有深度。
国际贸易方面,在需求导向下,是由下游决定的。在政治导向下,是由上游决定的。不论由谁决定,打通它,总是有价值的。在产业链中,通路比生产重要,业务能力决定市场地位。
中国大多数企业正处于被动转型期。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房租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管理能力的欠缺、合同契约精神不足都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粗糙的生产制造、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无法使企业获得价值链中毛利最高的那部分收益。即使有很大的订单,也只是将自己盘子越做越大,盘子越大,胃口也越大,于是更依赖人家。
中国企业已经明白,要抓住机遇,需要完善产业链;要赚得更多,需要清楚价值链。但从认知到行动,这并不容易。长年的急功近利心态,不太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坏了心境。结果只有两个,改变或退场。
转变:基于互联网态度&全球思维
供求关系正在被信息化打破和重塑;仅重视经验已经难以获得必然成功,纯粹模仿已经不能获得简单认同。过去,中国香港和台湾的投资者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成功,往往与他们在较早经历发展阶段发现了经济规律有关。现在,成功往往和视野相关,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比产品的创新更为重要。定制化服务更易形成差异化,也更易获得溢价。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信息的获得更重要,于是大家赚的是贸易(信息不对称)的钱;在信息通畅的年代,信息的判断和决策的选择更重要,这需要基于全球思维,互联网态度,并注重科学判断与选择。
如今,“云”已经成为各个产业信息化的代名词,也是中国实施“互联网+”的组成部分。“云”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讯设施和电力能源。理论上只要有电、有服务器、有终端就可以将任何资料、服务放在“云”上。未来商业运营和企业管理一定是基于云技术的。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在“云”上效果更强,影响更大,波及范围更广。但“云”所制造的全球危机,后果也将很严重。
“云”已经在商业领域广泛应用,却在更为需要的政务管理领域普及得不够理想。税务近期执行的“小规模纳税企业营改增”仍然通过大规模更换外拖税控设备来进行管理,比现有的“云”技术落后了不少。社会管理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宝藏,涉及国家安全,亦要人性便捷,这个领域,给了国内企业更多扩展的机遇。
机器人正在替代产业工人,工业4.0正逼近那些还在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成本领先)生存着的制造企业们,但改革本身就是有成本的,“长痛不如短痛”每个企业都知道,但对于去做,没有那么容易。前期投入与长期效率之间并不好平衡,难的是这个“长期”的估算。缺乏战略规划使分析变得好难。在互联网+面前,人人机会平等。德国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业改革的思辨,还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不断评估和完善。
制造业,中国已经走向前列;互联网,我们与全球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前。这一次,机会是平等的,拼的不是耐力,而是勇气和方法。这一次,拼的不只是速度,还有跨栏和飞跃。互联网+制造业,提高的是生产能力和效率,但并不能提高市场能力。
吹响大变革的号角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启,或许目前只是个心理预期,却是中国全面市场经济的信号,也是人民币积极参与全球货币的信号。全面放开利率只是开了个小头,货币兑换汇率的自由化才是一个大家伙。要可持续发展,货币改革是吃水线,不仅仅依靠商品流通,更需要强有力的国力撑腰,“弱国无外交”,“弱者没有自由市场”也是永恒不变的道理,纯粹的经济强国并不存在。
股市是中国经济恢复造血的机制,这就像免疫系统,必须经过几次的抗争和实践,才能更加强大和稳健。纯粹的投机分子,并不容易在牛市获得更高收益。中国的公司、股票、股市并没有真正合一。所以,公司老板、股票股东、股市股民也并非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企业将伴随股市波澜全面进入资本市场,不论是Q板、E板、三板或主板,都将推进中国企业实际经营和证券的关系。
伴随中国加快法治化进程,粗放和短视的获利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投资者持续超额获利的需求,高毛利、低成本的时代也已初步结束。转型期,经济适当调整和下行正是中国经济重建免疫系统必须经历的阵痛期,依靠“打吊瓶”输营养液的饮鸩止渴方式不能解决中国的“感冒”问题。转型升级不能依赖外部力量,可口可乐的微笑曲线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尼尔森对于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第一季度中国消费者的就业预期和个人经济情况预期均下降,但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在提高。四线小城市正在引领着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管理方面,中国政府将工商、食药、质监等合并成市场监督管理局,旨在放宽企业入门门槛,加强过程的监管,这是行政管理的进步。如果哪天公司注册名称的管理也不再受到限制,全面市场经济或许就不遥远了。让市场经济的问题回归市场,让政府监管的事情回归政府。这也是变革的信心,中国经济经历短痛是为了未来更为长期的自信崛起。
转型升级看自己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正在努力走向“全球商人”,把业务抓在手里,也不能完全放弃制造。阿里巴巴系在告诉全世界:这个时代,你在哪里不重要,关键是你在影响哪里!美国一直强调的“全球存在”战略就是这个意思。
过去,赚钱是目的;现在,赚钱是副产品。正是因为对钱的态度变化,中国在努力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盛世”,而盛世则需要中国更加包容。
中国将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在网上,做全球贸易,调配全球资源,谁掌握生意,谁拥有话语权,中国仍然可以制造,仍然可以通过工业解决更多就业,并带给他们更高的收益。与此同时,中国制造正走向全球商人——比中国智造更高级的角色。市场经济、全球化、正义感、契约精神、华人勤奋与智慧,正是完全这一角色转变的良好前提环境。
伴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更多角色参与,伴随华人和生意更多遍布于全球各地,伴随中国快速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中心,中国必然从中国制造转型成为全球商人。中国的商务能力和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足以支撑这种状态的长期存在。同样不可回避的是,中国的崛起将打破现有的世界格局,给部分国家带来紧张感,“中国威胁论”将会长期存在,部分国家在长期紧张后会出现“压力临界点”,中国政府的实力和智慧将经受更多考验。当然,也更加值得期待。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