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国家,制造业曾经给英国带来300多年的经济繁荣。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开始推行“去工业化”战略,不断缩减钢铁、化工等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将汽车等许多传统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及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集中精力发展金融、数字创意等高端服务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英国GDP转向负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甚至下滑至-8.6%。国际金融危机给英国带来沉重打击,也让英国政府意识到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无法持续保持国际竞争力。因此,英国政府开始摸索重振制造业,希望重现18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的辉煌。
在过去几年,许多英国企业将生产业务逐步转移回国内,一度每6个企业就有1个将境外生产业务转移回英国。目前,英国制造业带动了250万人就业,产品占英国出口总量的一半多,其对英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英国制造业是否“衰退”?
2006年,英国制造业还排名全球第6位,而到了2015年,则以11%的总附加值和54%的总出口额,排名下降为全球制造业第11位。据此,很多人认为,英国制造业正在走向衰退。但实际上,英国制造业始终表现良好。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有关数据显示,在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之间,英国工业产出增长了3.2%。其中,制造业增长2.7%,矿业增长13.4%,供水及其他相关产业增长约为9%。
金融机构ING的经济学家RobCarnel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那些认为英国当前经济复苏是靠房价以及债务刺激的人来说,这些数据至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乐观的信号。
制造业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分支产业是运输设备制造业及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英国领先的精密零件制造商Dynacast公司管理总监Mike Brettell称:“在过去几年英国经济大环境波动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维持了增长。”
一直以来现最好的分支产业是航空业,全球排名第二位,英国汽车产业也表现良好。英国汽车制造商联盟(SMMT)称,有15%的消费者选择购买英国制造的汽车。2015年上半年,英国制造的新车销售量增长了7%。
当前,英国有260万人就职于制造业,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英国制造业的薪资水平也在不断上涨。英国制造业雇主联盟(EEF)的统计显示,英国制造业的薪水比英国平均水平高13%。
最近几年,国际市场对于英国制造的产品需求量增加,“英国制造”被认为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很多人认为,“英国制造”产品与其他进口品相比,更加环保。
那么,为什么从数据上来看,英国制造业的总附加值下降了呢?英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师JoeGrice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技能更熟练的技工;二是从制造低生产力产品变成制造高生产力产品;三是IT产业的发展;四是研发投资加大;五是全球经济更加一体化。
二、英国政府重振制造业
1.制造业人才培养
为了配合制造业回归,英国政府加大力度培养制造业人才。首先是打破大众轻视制造业就业的看法,培养大量工程师,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制造业行业就业。2011年启动的“开放和了解制造业计划(SeeInside Manufacturing)”,就是其中之一。这项计划以汽车行业为主,2011年10月,40多家汽车企业在英国各地进行了100多场招生活动。通过在汽车企业培训,让年轻人深入了解制造业以及制造业所从事的工作,体验到制造业行业就业的价值。
2.制造基地建设
在确保制造业人才的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推进制造基地建设,面向境外企业招商。以汽车产业为例,英国设有很多制造基地,为一些境外企业提供平台,在那里制造最高端技术的产品,以进入欧洲市场。
为了支持制造基地的发展,2011年12月,英国政府投资了1.25亿英镑,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这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倡议”不仅仅面向汽车、飞机等传统产业,还面向英国有望在世界领先的再生可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旨在支持英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3.启动战略研究项目
1990年,制造业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还有17%,而如今,这一比例还不到10%。同时,新兴产业和技术不断涌现,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之下,英国政府启动了对未来制造业进行预测的战略研究项目。该项目是定位于2050年英国制造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研究,通过分析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英国制造业发展与复苏的政策。
该项战略研究于2012年1月启动,2013年10月形成最终报告——《未来制造业:一个新时代给英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该报告认为,制造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制造之后进行销售”,而是“服务+再制造(以生产为中心的价值链)”,主要致力于四个方面:更快速、更敏锐地响应消费者需求;把握新的市场机遇;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劳动力。
三、英国制造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1.英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德国
毫无疑问,说到英国制造业的最强竞争对手,非中国莫属。中国的制造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制造业活动的22%。2010年,中国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英国制造业很难与中国竞争,毕竟中国人口众多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低廉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是,产业并不能决定一切——准备过程也是关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从1992年到2011年,中国投入其GDP的8.5%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比其他大型经济体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要多得多。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这么大笔的资金意味着,供方掣肘因素已不存在。而供方掣肘因素则关系着在刺激生产要素的同时降低成本。
英国制造业第二大竞争对手是德国。德国经济的22%来源于制造业,其制造业的规模在全球排名第四位。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疲于应付亚洲的廉价竞争,但是德国却能在这样的局势下增加对华以及对亚洲的出口量。
虽然这看起来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德国毕竟是一个高度管制、高薪金的强大经济体。尽管德国拥有很多大型跨国企业,比如BMW、西门子和大众,但是除去这些跨国企业,中小企业在德国制造业也因德国强大的经济基础而取得成功。
这些中小企业避开了竞争激烈的大众市场,取而代之的是进入制造高品质、为消费者带来超凡体验的高新产品市场。所以,德国产品才能卖出高价,并增加对外出口量。
2.对英国的启示
不论中国还是德国都在利用其优势发展制造业,而这两个国家也都获得了成功。尽管英国制造业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发展,但是如果继续将英国的优势发扬光大的话,将会为英国制造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全球制造业活动模式正在改变:“服务型产品”当前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要比以前大得多,生产环保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定制化产品领域的竞争则要小的多。而且,现在一件产品很难在同一个国家完成设计到制成成品的整个流程,一件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分布在不同国家内进行是当前趋势。
英国需要关注这些改变,但其实英国制造业在21世纪也是顺利前行的。英国有技能熟练的技工,学术研究和教育质量也是英国两股极强的竞争力。英国还有为数众多、创新型的中型企业。
蓝加斯特大学管理学院(Lancaster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教授Martin Spring认为,英国需要意识到制造业的意义远不止于“制造产品”。实际上,制造业融合汇集了多种要素——研发、设计和生产、维护和维修;企业也需要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融合实用知识,以此来促进制造业的利润率。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