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国产医疗设备突围之路:站在负起点出发

【编者按】医疗设备是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医疗、科研、教研、教学工作最基本要素,也是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广义的医疗设备包括医疗器械,家用医疗设备,而专业的医疗设备则不包括家用医疗设备器械。目前,临床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仪器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医疗设备已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


进口高端医疗设备高昂的售价及售后服务费用加重了病患人员的负担,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安全隐患,而中国企业通过20多年的自主研发最终突破了外资品牌的封锁,在这一领域闯出了自己的市场

“一台国外定价75万美元的设备在中国的同期售价竟会高达1200万元人民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数十年来,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一直是外资品牌的天下,被其牢牢掌握定价权。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超过70%的市场份额都被通用电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这三家被称为“GPS”的跨国企业所垄断。

产品本身之外,外资品牌对设备售后服务的垄断也迫使中国医院每年向其支付高额的维保费用。

高成本直接带来高价格,这成为中国百姓看病昂贵的重要原因。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医疗信息化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日常体检、影像诊断数据等也存在着流出国门的风险。

于是,为加快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过程,一系列鼓励政策密集出台,一大批追求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发力。它们在中国本土大展拳脚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擂台。

2015年5月,东软集团(15.40,0.370,2.46%)旗下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在辽宁沈阳发布了中国首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128层CT——NeuViz 128多层螺旋CT。

东软医疗CEO武少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产品发布至今这3个月的时间里,NeuViz128多层螺旋CT已经获得中国、美国和欧盟的上市认证,并已出口到欧洲、南亚、北非等多个国际市场。

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联影”)研发的世界首台超清高速96环光导PET-CT——联影uMI 510更是在经过长达16个月、覆盖百余项检测项目的认证过程后,于2015年8月28日正式拿到了日本医疗器械上市许可证。

上海联影董事长兼CEO薛敏公开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尖端技术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无到有的中国制造

回首国产CT这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自主研发之路,中国创新者们已经走了27年。而最初激发他们挑战CT技术的原动力,竟是3台高价买入、却险些瘫痪的国外二手CT。

1987年,包括沈阳市中心医院在内的三家医院进口了3台售价超过60万美元的二手CT,但买来之后却无法调试运营。

“花费大量外汇引进的3台CT全部瘫痪,这则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甚至被媒体和公众称为‘CT事件’。”东软集团副总裁、东软医疗总裁江根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提供售后服务的公司人去楼空之后,调试工作被迫中止。为了让这些机器重新运转,沈阳市卫生局决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征集能人修复设备。

1988年12月,来自当时的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的老师郑全禄和李甲递接下标书,于次年2月成功修复了沈阳市中心医院的二手CT,并奔赴重庆和天津帮助另外两台瘫痪CT恢复了运转。

为免以后受制于人,两位老师大胆提出“制造中国人自己的CT”这一构想。

在东北大学副校长杨佩祯的支持下,1989年6月,东北大学国产CT整机开发项目确立;1993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CT样机问世;1994年首台国产CT通过国家检测;1995年东软集团董事长、东北大学副校长刘积仁接下改进并将样机批量生产的重任;1997年8月,东软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书,国产CT自此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中国也因此成为继美日德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

“这个过程讲起来很快,当年真是‘压力山大’。”时任东软CT项目总工程师的江根苗向本刊记者回忆说,阵列处理机(AP)是当时全身CT的核心系统,而这一关键技术却被国外严密封锁。

在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之后,东软最终用PC(个人电脑)代替AP。除了实现重大技术攻关,这一技术还开创了国际CT技术的新变革,甚至引来不少国际老牌CT生产企业的效仿。

“东软CT是1998年正式进入市场的,当时市场上的竞争机型售价400余万元,而我们凭借绝对的性价比优势在这一年内就卖出50多台。”江根苗告诉本刊记者,在东软CT问世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进口设备的中国售价下降超过100万元,幅度接近30%。

1999年,东软CT登录国际展会;2000年,东软CT出口海外,实现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出口零的突破;2003年,东软螺旋CT出口美国,开创了中国大型高科技医疗设备出口美国的新纪元。

站在“负起点”出发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前秘书长白知鹏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行业发展时间短的影响。

“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CT、MR等装备的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引进这些先进机器的。”白知鹏说。

然而在薛敏看来,除客观原因之外,国产医疗设备在高端产品领域长期失语,根本原因还是自身产品质量不过关、核心技术缺失、经营理念有问题。

“整体而言,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很小,且各自分散。加之在技术、质量、设计等方面全方位落后,导致很多中国企业长期陷于‘有产品、没品牌’的尴尬局面。”薛敏指出,要想彻底打破外资品牌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大家必须转变观念,持续创新。

“不少国内医疗设备企业都抱着‘只求分一杯羹’的短期利益导向,并未打算在外资品牌一统天下的中国市场真正求胜,这在无形当中就放弃了对最初自主创新的坚持。”薛敏告诉本刊记者,几乎每个国际医疗巨头企业都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逐步通过收购、兼并小型企业才形成现有完备生产线的,而中国企业没能全面杀出重围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实力不强。

在薛敏看来,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起点”开始。

“一说到国产医疗设备,很多人都会产生各种负面联想。比如,质量不好、不稳定、外观不佳、使用起来不方便,等等。因此我们在开拓市场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薛敏说,当联影PET-CT第一次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时,一些医院领导也曾对这第一台国产PET-CT的图像质量、设备性能心存疑虑,直至经过多次试行验证,确认图像优异后,才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多位行业专家都曾对本刊记者表示,国产品牌实现突围的重要一步就是进入大型三甲医院。这就要求国产设备不但要在性能上优于进口设备,还必须做到价格低廉。“只有当你的性能和成本都较进口设备具有明显优势,且能稳定保持这一水准时,大家才会愿意尝试。”白知朋说。

以上海联影为例,其设备价格和国际同类型、同档次、同技术水准、同质量标准的国外产品相比,大概要便宜30%左右,而且后期维修服务费用只是国外公司的一半。

“人无我有”才能赢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各家医院在引进设备时的各种顾虑与担忧。”薛敏表示。

在他看来,尽管国家现在对国产医疗设备有很多扶持和鼓励政策,但若想真正发展,绝不能只依赖政策。“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作为知识、创新密集型行业,要想坚持自主研发全线产品就需要有高端的人才队伍,投入巨额资金,克服极高的管理与技术难关,不断创新。”

薛敏告诉记者,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赢得首个工业设计“奥斯卡”——iF工业设计大奖的联影DR(即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也曾有一个因创新不足而“被扼杀在襁褓中的前身”。

4年前,刚组建的上海联影X射线事业部曾尝试过一条“短平快”路线:在购买了机电系统、整套外观和内部结构设计后,研发人员以此为基础修改并优化出系统集成。

然而在样机送往检测间进行评估时,评审小组在仔细查看产品的人机体验、工艺细节与电缆布线后,把这一项目直接叫停,理由是:它不符合企业全线产品必须有至少两个“人无我有”创新点的要求。

将整个项目全盘推翻后,联影X射线事业部研发团队历时3年,通过完全自主研发,终于在2014年成功打造出拿下国际大奖的DR设备。

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不仅是“高大上”的高科技行业,更是“接地气”的服务业。江根苗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非典”期间正是各家医院对设备及服务需求量最大的时候,由于中国当时已属疫区,很多外资品牌的售后服务团队纷纷撤离,导致了一些设备出现问题后无人修复。

有一天,江根苗接到了时任北京天坛医院院长戴建平的电话,当时承担着北京地区疫情防控重要工作的天坛医院急需两台DR用于临床检查,由于状况紧急,戴建平提出即刻送货。

“竞争对手能做到的,我们必须做到;它们做不到的,我们也要做到。”江根苗说,消息一经传出,很多员工都积极要求奔赴“一线”,公司最后选出5名“勇士”把DR送到了北京。由于机器在“非典”期间每天都在满负荷运转,为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工程师们一直在医院坚持到抗击“非典”任务完成。在回到沈阳后,大家又隔离了一个月才得以回家。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要想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真正立足,决不能靠小打小闹。”薛敏反复对记者强调,唯有引进先进人才,打造完备的产品线,树立强势品牌,形成整合创新之势,国产医疗设备才有可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围成功。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