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意味着价格便宜,同时体现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场。但对国际市场产生冲击的同时,中国制造对国内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这种以破坏国内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廉价生产是决不能持续的。中国必须改变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业,从2010年起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位居世界第一。这样的成绩,令国人为之动容。但享有“世界工厂”称号的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只是一个贴牌大国,与品牌无关。“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美国制造”“意大利制造”“瑞士制造”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更不能相提并论,中国品牌给人更多的印象就是质差价廉。这一印象的形成,是因为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大部分产品缺少核心技术,没有品牌个性、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说到底,“中国制造”缺乏自己的品牌灵魂。
从某种程度讲,拥有品牌数量的多寡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中国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近10年来,我国企业在品牌之路上不断拼搏,奋起直追,实现长足发展。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从2006年的6个增至2014年的29个。华为、联想、阿里巴巴等企业步入全球行业“第一梯队”,上升为国际市场的强势品牌。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等技术装备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中国制造的卓越品牌。由中国倡导联合美国、德国等国成立的ISO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作为秘书长国,正在承担起研制更加科学、合理和协商一致的品牌评价国际标准体系的重任……这些都表明,国人已深深认识到了品牌之于产品、之于制造、之于创造、之于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一个没有品牌形象、品牌价值的产品,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产品。这个灵魂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近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吹响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进军号角,迎来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春天。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的要求,既抓住了中国制造的关键,又为中国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
品牌是中国制造的灵魂。抓品牌建设,根本是抓质量。一切没有过硬质量的产品,一定会被消费者抛弃;一切没有过硬质量的品牌,注定是垃圾品牌。因此,要在大力推进中国品牌战略的进程中,牢牢抓住质量这个根本,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中国检验检测认证体系素质能力和水平;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中国标准化体系的素质和水平,为中国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进而为中国品牌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走出一条中国质量——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创造的科学发展之路。
“如果我们可以挑战自我,那么创造一个让全世界敬慕的中国品牌,就一定指日可待。”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的话很精彩。乘着《中国制造2025》的大潮扬帆起航,实现“中国品牌梦”已为期不远。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