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要求,将谋划推出4个重大工程包,其中之一便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程包”。
业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制造2025”的有力贯彻和落实。该工程包势将使制造业形成合力,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长期动力。
亚洲制造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海民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程包”将有效助推制造业朝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应势而动
在“互联网+”和“工业4.0”的大背景下,国家与地方在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加大智能制造推进力度——“互联网+制造业”持续优化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模式,跨境电商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提升,以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公共云服务平台为代表的应用加速深化,O2O业务模式成为应用亮点,金融众筹推动制造业深入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较发达的发展中经济体,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又一次成为全球竞争制高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善时而动、顺势而为,于2015年2月发布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张海民表示,2011年6月,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倡导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制定并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旨在努力认识和把握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关键特征,并强调着重实施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程包”的发布,是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生根”,将对相关产业带来利好。
“制造业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希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程包’能够促使相关企业找到发展方向,突破发展瓶颈。”张海民说。
内外兼修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对此,浙江省工业园区协会秘书长黄洪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浙江作为以制造业‘起家’的中国民营资本大省,一直在制造业方面寻找自己的定位。从改革大潮中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到今天‘浙江制造’崭露头角,从实施技术创新与改造,到全面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机器换人’,从工业创新创强,到块状经济落后产能整治,浙江始终注重与全国制造业发展同频共振。”
黄洪弟表示,一些浙江民营企业对“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程包”涉及的项目很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表示会冷静观察,充分酝酿。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制造业需要“内外兼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抓好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抓紧制定出台国际产能合作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搭建政府和企业对外合作平台,强化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加快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张海民表示,内外合力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将有利于产业素质的整体提升。下一步,要努力形成更多合力——既有政策带动,也有企业驱动,还有机构推动。
不走老路
日前,国内唯一的装备制造业大数据平台——迈迪网把全国运营总部搬到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这家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在线设计资源和应用软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始了全新布局和发展。
黄洪弟指出,这与杭州把发展信息经济列为“一号工程”密切相关。杭州把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特征的智慧产业,作为当地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仅今年3月份,杭州就有300多个智慧应用项目上马。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发现,其他省份也在积极行动:山东省已经出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江苏省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编制也已启动。
对这股热潮,张海民建议,各地应当进一步认真分析产业特色,找准并用好市场商机和转型升级基础。
黄洪弟对此表示赞同。杭州发展智能制造业,离不开其深厚的产业基础。作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正由过去依赖成本优势的“杭州制造”转向“杭州智造”。
张海民表示,目前一些制造业企业对行业了解不是很透彻,比如,机器人制造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机器人制造生态产业链尚未成熟,发展的链条接续不顺畅等。因此,就更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以引导。
近日,工信部负责人强调,实施中国制造2025,地方是关键。政府对一些关键领域或环节给予扶持,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一定要防止政府引导变成代替市场做决策,避免盲目投资并陷入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间产业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传统发展误区”。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