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四川长虹,一家老牌制造企业,它曾是工业时代的制造王者,它的名字活跃在绵阳城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迈入互联网时代,长虹和其他从传统时代走过来的企业一样,开始放下光环、重新上路。
2013年,长虹提出“家庭互联网”发布智能战略,将互联网基因植入长虹,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将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始一场颠覆传统制造思维、塑造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求变之路。
柔性制造应对用户个性化需求
家电向来被认为是标准化产品,但在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家电的外观、颜色乃至功能的诉求呈现多元化。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导向,长虹瞄准用户的这些消费“痛点”,在长虹智能战略大背景之下,构建出一套以大规模定制为基础的智能制造体系。
潘晓勇,现任长虹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这位清华大学精仪系毕业的博士后一直关注制造前沿科技。“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把工厂和消费者之间的围墙打掉,要求企业建立起一套能够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制造系统。”潘晓勇说。
个性化需求是智能制造的驱动力,如何收集这些个性化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
“长虹的个性化定制建立在云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潘晓勇说,通过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使用习惯与喜好,开放定制参数,消费者可以通过定制参数的不同组合,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产品。
需求多元化,对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提出挑战。长虹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基础,通过USO(营销业务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客户进行交互,有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强力支持,长虹具备了快速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长虹以“IE(工业工程)+IT(信息化)+AT(自动化)+DFM(可制造性设计)”为技术核心,建立了一套敏捷、柔性、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统。
另外,通过管理技术创新,智能数字化系统的应用,长虹实现了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部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起了从企业内各部门到用户之间的信息集成,从而有效地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产品开发速度。
2015年,工信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长虹等17家上市公司申报项目入选,标志着长虹的转型进入实质性阶段。
产品+服务发力服务型制造
长虹不但拥有雄厚的制造基础,同时也具备互联网基因。长虹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以“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为重点的“新三坐标”智能战略。
2014年,长虹重新定义了家电的概念。这一年,长虹让消费者扔掉了电视的遥控器,让冰箱实现了云图像识别,更让空调开始感知人体的温度。这一系列CHiQ产品的发布,标志着长虹智能战略正式落地,2014年堪称长虹智能战略转型元年。
目前,长虹搭建起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位一体的平台,通过以用户为导向的信息化建设,打破了用户、分供方及企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产品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同时助推产品制造技术升级。
智能制造作为长虹三大核心能力之一,承载着长虹“产品+服务”发展战略的未来憧憬。
潘晓勇指出,长虹未来将实现定制、设计、生产协同化新型生产模式,转向“服务型制造”,带来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
从流程管理、供应链管理,到装备自动化、生产信息化,长虹持续使制造过程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协调,打造出一个具备自由切换大规模流水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平台。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强调的一个核心都是“智能制造”。业界已有共识,智能制造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目前,长虹已经形成以软件(操作系统)+硬件(芯片)+服务(大数据)为代表,定义信息家电的核心要素(技术、管理模式、人才储备等),以及面向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基因,实现了装备制造向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服务业的角色转换。
潘晓勇表示,长虹在推动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突破现有制造理念和思维约束,一方面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向高端领域跨越发展。
“中国制造2025”不是德国工业4.0的翻版。“长虹不会照搬他人的发展模式,长虹要做未来商业模式的拓荒者。”潘晓勇相信,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带动下,中国家电业必将迸发创新活力,重塑产业价值链。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