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研制高端仪表标准 发力“中国制造2025”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研究、食品安全等领域经费投入快速增加,使得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已成为跨国公司重点投资的地区。面对与跨国公司参与其中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就如何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进行探讨,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增速明显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一方面,其在华销售额大幅增长。例如,我国已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和安捷伦科技公司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另一方面,他们纷纷在华建立独资企业,实现了大部分产品的本土化生产,产品除了供应本地,还面向全球市场。

同时,跨国公司已开始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赚钱。通过每年支持大学和研究机构若干个项目,了解大学的科研前沿和科学发现,收购大学教授的研发创意。而在科学仪器设备生产制造中,只有10%的技术属于高端核心技术,具有垄断性,这些技术的研发均在其本土进行。

另外,跨国公司已针对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监控、药物开发和药品质量监控、电力、水泥、冶金、石化行业全流程监控提供各自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生命科学研究与医学方面的需求,跨国公司不仅提供从取样、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分析等一系列仪器、设备和配套的试剂,而且还可以提供一些外部采购解决方案、实验室设计与启动等服务,这些均构成了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跨国公司对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的影响

一是垄断高端产品市场,向中低端产品渗透。跨国公司在我国销售的高端仪器均在其本土生产,在我国生产的均为量大面广的中低端科学仪器,其主要特点是直接针对我国市场的需求和高性价比。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我国生产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将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价格下降而功能不受影响,性能稳定、精度高,因此影响到国内企业的产品销售。

二是难以产生直接的技术溢出。科学仪器研发涉及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缺少任何一个学科,研发都不可能成功。跨国公司的科学仪器研发采用分散式结构,因此,单个技术人员的流动难以带走关键技术。

三是在质量管理体系、人才流动和全球化视野方面可产生间接技术溢出。跨国公司建立了全球研发生产体系和全球供应链,其质量管理体系会对我国科学仪器产业产生促进作用。其次是流入跨国公司的人才回流,可将其管理理念带入我国企业。三是跨国公司的研发基地提供了一个与全球连通的渠道,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影响着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的基础和技术研发特点

一是发明专利集中在监测检测专用仪器、光谱仪器和色谱仪器等领域。“九五”至“十一五”时期,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69项、87项和77项科学仪器研发课题,分别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件、45件和20件,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分别为9件、32件和38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课题分别占课题总数的23.19%、29.89%和12.99%,申请发明专利的课题数分别占课题总数的10%、19%和29%。获得发明专利位于前三位的是环境污染和工业生产专用监测检测专用仪器、光谱仪器、色谱仪器的关键部件,分别为15件、12件和7件,合计占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68%。

二是半数科学仪器研发成果实现了批量或小批量生产。“九五”至“十一五”时期,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课题中分别有47.83%、60.92%和49.35%的课题研发成果实现了商品化;分别有21.74%、29.89%和36.36%的研发成果为实验室样机。实现商品化的课题共计124个,其中最多的是监测检测专用仪器,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进出口检疫、毒物和爆炸物、药物、工业生产用分析仪器等;其次是色谱仪以及分离材料和色谱柱的研发,第三是光谱仪器的研发,第四是科学仪器制成装置和系统的研制,第五是电化学仪器研制与改进,第六是样品前处理装置,分别占商品化课题总数的31.45%、25.81%、10.48%、7.26%、5.65%和5.65%。实现商品化的主要是中档科学仪器设备。

三是自主研制的科学仪器针对我国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自主研制的水污染监测仪、空气污染检测仪等较之跨国公司的产品,更适合我国环境检测的需求,已应用于环境监测和工业企业。在工业领域,自主研发的分析测试仪器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测试。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