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考、省考的成绩都差了一点点;简历投了不少,通知面试的企业没几个。有家旅游网站愿意录用我,但一个月工资2500元,还要经常加班,我不太想去。每天都在等待中度过,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了。
一边是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面临就业难题。这个夏天,749万大学毕业生将迎来自己的人生节点。今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比上年再增加22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边是用工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声音不绝于耳。除了原本就缺乏的中高级技术工人,普通农民工、保姆、育儿嫂等都变得稀缺起来,工资水涨船高。
我们的就业结构怎么了?如何化解经济转型下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1、用工荒、就业难并存,技工短缺现象突出
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的王晓卿最近有些迷茫,近半年来求职的不顺利让她很受挫。
“国考、省考的成绩都差了一点点;简历投了不少,通知面试的企业没几个。有家旅游网站愿意录用我,但一个月工资2500元,还要经常加班,我不太想去。每天都在等待中度过,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了。”今年大四的王晓卿是河北一所大学的法学专业学生,春节前就开始为找工作忙碌。
王晓卿说,班上60多个同学,有十来个去了北京闯荡,大多都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月工资只有两三千元,必须铆足了劲儿做业务拿提成;还有20来个考上了研究生;剩下的大部分都没有找到工作。“离毕业离校不到一个月了,不知道工作能不能定下来?”王晓卿说完,微微叹了口气。
与王晓卿不同,北京金隅科技学校毕业的小宋,当年还没到毕业季,就被许多用人单位争抢。“我是学数控专业的,当初读书时很多人不愿意选这个专业,嫌当车工又累又脏。其实只要学好了,我们这个专业很容易找工作,而且待遇都不错。”小宋说,他最后选择了首钢机械厂,工作4年后已经成长为一名数控高级技工,每个月工资6000多元。“我们厂子的待遇不是最好的,我比较看重它能为我提供一个优秀的平台,学到更多技术。如果单为挣钱,可以去其他地方。高级技工哪儿都缺,很多高级工的月收入都一万多元。”
就业市场正上演“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仍然突出。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年—2013年的千户企业用工情况季度追踪调查显示,近年来企业招工难度日益增大,特别是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尤为突出。
此外,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技工短缺的现象非常突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仅占5%。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就业市场上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反映出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实际上就是不匹配的问题,如岗位和人之间的不匹配,地域上的不匹配等。目前还不能说我国的大学生人才过剩,其实我们的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些大学生就业难说明现实中缺乏大学生合适的岗位,技术型人才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武汉大学去年发布的《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指出,“虽然就业需求整体上比较充足,但社会需求在专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文科、理科、工科之间差别较大,中、东部地区、发达地区需求充足,西部不发达地区需求较少。”
2、结构性矛盾反映出经济发展方式、教育培训体制等诸多深层次问题
为什么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这么突出?
张车伟认为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是生产性岗位,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即使是在经济增长形势较好的年份,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也不是很好,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次,所以就业市场往往出现农民工、技术工人用工荒,大学生却有了就业难。”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分析,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劳动力供给与经济结构、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匹配的能力还较弱。“总的来说,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和技能劳动力都是供不应求的,对于低技能和中等技能的人才社会需求较大,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整体特征。短缺的是农民工,说明经济水平还没有上升到很高的层面上去。如果上升到一定程度,会对高端人才有更大需求。”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反映出我国教育培训体制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培育模式难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在经济体系加速与市场对接的同时,教育体系仍然难从供给为导向转型,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很少考虑市场需求。
“说实话,但凡孩子成绩稍微过得去,能上三本的,就没有人愿意上职业院校。”山东东营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张汝山说,由于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技能型工人难以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尽管高技能的蓝领比普通白领收入高得多,但还是没有人会主动选择职业院校。此外,职业院校的发展也受到政策、师资、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
大学毕业生期望值偏高,对就业地域、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和发展前景等过于看重,用人单位不愿承担过高的劳动力成本、人为设置就业障碍等,都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因素。
3、破解矛盾需全方位深化改革,加强职业教育,鼓励青年创业
张车伟表示,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要坚持市场导向,国家和市场应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治本之道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同时深化高教改革,通过用人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为40%,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升级换代必须加快步伐,与之相应的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必须予以正视。
张汝山则建议,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应该打开围墙与企业全面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植入宽口径人才培养课程。“东营是一个石油城,石油化工、机电一体化、石油工程技术等专业就业较好。结合当地的情况,我们设置了宽口径专业课程。为了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的对接,学校在工科类专业中占比达到50%左右。所以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高等人才培养方面,专家建议学校要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自身定位办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加强职业规划和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既要重视职业教育,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张车伟表示,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我国需要培育更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其中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是重要一环。没有人才,难以支撑更高级的产业结构。建议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给予职业教育培训更多支持。更关键的,则是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畅通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使技能劳动者能够获得与能力、业绩相适应的工资待遇。惟其如此,才能在社会上真正营造出劳动者光荣的舆论氛围,鼓励劳动者学技能,做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在不少大学生中已经播下了种子,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扶持青年创业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激励了很多年轻人自主创业。对于未来,王晓卿并不气馁。“如果还找不到工作的话,我就想和同学一起在淘宝上开个服装店,专门面向大学生。市场和货源都考察得差不多了。我想试试,凭借我们的智慧和头脑,能不能打拼出一片天地?”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