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想颠覆目前现存汽车产业的技术,有一定难度。真正的颠覆者还没有出现,这种颠覆者一定是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汽车技术,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设计汽车。
昨日,围绕“汽车‘智’造”主题,就如何理解智能汽车、面临的问题、如何看待车企与IT企业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出席“第三届中国汽车高新技术发展国际论坛”的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随着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等新技术正在向传统行业渗透。与汽车相关的车路协同、车联网等等都已经成为目前的发展技术热点,并且正在引起这个行业的巨大变革。
有咨询公司预计,到2018年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万辆,辅助驾驶技术将大量得以应用,或将引爆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市场规模。
论坛现场
安全、环保、舒适,超越汽车概念
原科技部党组成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介绍到,“智能汽车是搭载了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且融合了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具备了复杂环境的感知,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控制的功能。使得车辆和外部的节点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控制的协同,实现了零伤亡,零拥堵,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下一代汽车”。
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坚表示,智能汽车首先必须是有车互联+移动互联+英特网,而形成的汽车生态。它将会更广泛地融入我们未来的生活。
“它已经超越了汽车的概念,而是一种智能出行工具的理念”,吴坚说。
英飞凌科技(中国)汽车电子事业部负责人徐辉认为,首先,最终的智能汽车是说如何整合最佳社会资源,以实现更为安全的出行。其次,是更为环保,第三则是其智能化与舒适性。
论坛现场
缺乏顶层设计,或2018年前实现半自动驾驶
目前,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步伐正在加快。那么,现阶段自动驾驶等技术究竟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还面临着那些问题、困难?
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副总裁蒋京芳介绍到,目前,依然处于驾驶员辅助系统的阶段,帮助驾驶员更好的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下一阶段是半自动驾驶,这个时代正在到来。未来还将实现高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
“从博世和其他大主机厂来看,高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会在2025年以后实现,但是像半自动驾驶在2018年之前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蒋京芳说。
谈到困难,北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荣辉认为,主要障碍是两个,第一个是法规。“社会环境没有建立起来,现在自动车撞了人算谁的责任,算厂家还是算谁的”。
另一个就是基础设施。“现在上海市做得不错。上海把所有的路灯变成智能路灯,就好像你在一个轨道上行走,两边都有信号,那个时候实现自动驾驶就水到渠成了”。
吴坚表示,“现在最难的问题是在决策系统”,“这是需要海量的数据来进行积累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目前在整车厂这是非常大的难题”。
对此,吴忠泽则给出了较为系统的答案,主要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汽车还缺乏协同发展。目前国内领先的汽车企业已经有了智能汽车的发展规划,有的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缺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的规划,导致智能驾驶难以实现。第二,由于对智能汽车价值的认知不同,合作还缺乏顶层设计,整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还不够清晰。第三,中国道路的环境复杂度非常高,道路的适用性验证难度比较大,传统的验证体系还难以适合智能汽车的需求。第四,我国智能汽车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还缺失,关键零部件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成为我国智能汽车发展的一大瓶颈等等。
圆桌讨论环节
真正颠覆者还未出现,看好中国
近年来,谷歌、百度等IT巨头纷纷推出无人驾驶汽车。国内像乐视、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联姻大型车企,宣布涉足智能汽车制造领域。由此也传出了“互联网颠覆车企”的说法。
对此,吴坚表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汽车技术本身来讲,还是牢牢掌握在汽车行业手中。但如果从汽车产品生态来分析,互联网企业确实有它非常独特的运作理念和方式,尤其是在汽车前市场和后市场。
“互联网想颠覆目前现存汽车产业的技术,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作为汽车工作者,我们非常希望能够融入互联网时代”。
荣辉则认为,“真正的颠覆者还没有出来。这种颠覆者一定是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汽车技术,这种人出来是最可怕的,他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设计汽车,那个时候才真正叫颠覆”。
按照互联网行业规模以及网民数量,荣辉进一步表示,“在未来真正颠覆这些行业的,要么出在中国,要么出在美国,我更看好中国”,荣辉说。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