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面临多重制约 我国服务型制造仍处初级阶段

【编者按】服务型制造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为此,《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发展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意义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颠覆了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并由此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先进的制造业国家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很短,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较长,其中产品60%以上的增值业务发生在服务领域。服务型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内在要求。首先,我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业基础,为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其次,国内消费能力提升导致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群体不再满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本身,更加注重与物品相伴随的服务与功能,要求我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再次,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人口红利消失导致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消失,生产制造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必须更加重视面向客户的研发设计与服务、销售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加大服务要素的投入。这是制造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要求。

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自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抢占经济制高点,掀起再工业化浪潮,重新审视制造业战略定位,制造业重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加快推进我国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增强我国产业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自我升级、结构调整,加速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我国服务型制造初显成效

一是我国已基本建立政策框架体系。为有效推动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国务院先后发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通过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降低服务业门槛、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通关试点、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范围、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促进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地方政府和工业主管部门也在国家政策框架下,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形成了当地促进服务型制造的政策体系,有效保证了政策的落地实施。

二是我国服务型制造步入发展轨道。我们开展企业调研发现,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服务型制造方面开展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装备制造、通信设备、信息技术、汽车、智能设备、家用电器等制造领域形成了一批成功的案例。在机械装备领域,部分工程机械企业在提供基本的产品与售后服务之外,同时提供融资支持、二手机交易、产品租赁、工程信息咨询与整体施工方案设计、设备的翻新与改造、特约服务、个性服务等业务支持与拓展服务,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工程总承包系统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领域延伸。在电气设备领域,部分企业由能源设备生产扩展至合同能源管理等现代服务领域,为数字化电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在节能环保领域,部分企业以设备制造为依托,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投融资、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成为环保产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通信设备与信息技术领域,有的企业销售模式采用“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业务范围涵盖通信设备制造、咨询服务、客户体验管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在智能装备领域,部分企业推出跨终端的智慧操作系统,提供产品无故障运转监测、智能化维保服务。

发展服务型制造存在制约因素

总体而言,我国服务型制造依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多数制造企业基于产品的延伸服务,而基于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所占比重较小,服务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显。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依然面临制约因素:一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服务化的动力不足。受传统粗放式工业发展思维模式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批量生产轻个性化定制、重制造轻服务的现象,发展服务业务的动力还不足。此外,由于开展服务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较大,而长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导致生产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业务时比较审慎。

二是一些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欠缺。目前,我国不少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95%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仍依赖于进口。没有核心关键技术就缺乏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集成服务的技术支撑,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影响到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程度和效果。

三是促进服务型制造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业方面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比如:制造业企业普遍缺少服务类资质,在拓展服务业务时存在障碍;从事设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不能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的服务外包存在重复计税现象;服务业供地量少价高,不利于制造业企业开拓服务化业务;缺少统一的服务型制造统计口径和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四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长期以来,制造业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简单,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产品本身开展,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复合型高端人才成长环境,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待加强。

实施服务型制造的支持体系

服务型制造需要科技、管理、信息等技术支持体系作为支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实质是建立面向顾客需求的生产组织方式,这就需要企业从以产品供应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制造模式转变。构建支持分散化的顾客资源、制造资源和服务资源协同参与产品服务和生产设计的制造系统,使企业既能够为顾客提供个性化产品的高附加值,又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高效率。这就要求通过提升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来实现制造和服务的协同性,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集成制造系统和工作流程控制系统的整体水平,实现智能制造

二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是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基础。为了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制造性、可维护性与总体成本,需要建立以准时制造、精益生产为基础的生产运作系统。同时,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差异化顾客心理对产品服务系统的主观感受,使得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市场信号的识别和反馈、生产组织的效率和响应性等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企业以质量保证、柔性生产、虚拟企业等管理手段为基础,提升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从制造环节控制产品服务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是知识管理技术。产品与服务的交互以及顾客的异质性,导致了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存在着从顾客知识到产品和服务技术开发知识的表达、交流与学习问题,基于工艺流程及业务流程的分工和协作需要实现不同模块的无缝集成,并建立起共同的制造及服务接口规范。因此,企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必须构建基于产品设计知识、制造过程知识和顾客需求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不同流程内部隐性知识的识别、转化和显性知识的表达以及相互之间基于开放的知识接口,实现不同业务流程和工艺流程的协作。

四是两化深度融合。为了在服务型制造中实现企业与客户互动、产品与服务融合、全程化服务、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和网络协同等,必须有更高水平的信息化支持,需要对原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组与优化,建立制造服务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进行有效集成,进而建立一个包括产品销售与服务、采购与协同制造、综合信息管理、生产作业与控制、产品设计与管理、企业信息门户等子系统在内的协同制造服务平台。

综观全球,服务型制造是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是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全球制造业知名企业已经实现了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发展,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公司的服务业收入已经超过了公司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强化服务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稳增长,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向产业链的高端推进,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占领世界制造业制高点。(来源:中国电子报)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