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天然气船舶动力前景看好 全面替代尚不成熟

【编者按】LNG船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LNG船是在 162摄氏度低温下运输液化气的专用船舶, 是一种“海上超级冷冻车”,被喻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只有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少数几个国家的13家船厂能够建造。 中国制造的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是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型LNG船,船长292米、宽43.35米、型深26.25米,装载量为14.7万立方米。于2008年4月顺利出坞,成为广东深圳大鹏湾秤头角的国内第一个进口LNG大型基地配套项目。


在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LNG(船用液化天然气)以其环保、清洁、经济的特征在传统能源市场的替代作用愈加明显。LNG作为动力燃料正在全球船用燃料市场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未来中国船舶动力市场展现了新的蓝图。然而,业内专家直言,目前我国天然气发动机的推广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方面存在不少短板。

“油改气”蔚然成风

据国外媒体报道,新加坡交通部长吕德耀表示,顺应全球油改气降低排放的趋势,世界最大的装燃料港口新加坡计划到2020年用LNG向船舶提供燃料。吕德耀还表示,新加坡计划提前在2017年启动一个试点项目,为6艘LNG燃料船舶每艘筹款200万美元,进行安全程序与标准测试。过去三年中,新加坡每年售出的船用燃料超过4200万吨,以此成为世界最大的装燃料港口。

反观国内市场,业内人士对“油改气”已不再陌生。2014年6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文核准“武家嘴57”轮作为LNG燃料动力试点船舶。该轮是我国第一艘获得LNG燃料动力改造批准的海船,标志着我国海船LNG燃料动力试点正式启动。近海船舶LNG动力改造具有经济性,市场前景广大。有研究报告提出,LNG动力改造未来市场规模高达300亿~500亿元,若加上新船制造,市场空间可望达到上千亿元。水上LNG加注站建设将成为最先受益环节,保守测算未来LNG加气市场高达500亿元/年。

出于节能环保和能源结构转型考虑,LNG动力船一直是交通部政策推动的重点。早在2012年,交通部就开始了内河LNG动力船试点工程。2013年9月,交通部在《关于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LNG在水运行业应用,有序推进LNG动力船舶试点改造,推进内河LNG动力船舶应用示范工程。2014年4月财政部、交通部联合发布的《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对新建LNG动力示范船给予单船85万~140万元的补贴。而此次LNG燃料动力试点从内河船舶扩展到海船,意味着LNG动力船市场进一步扩大。

据悉,LNG动力船舶的改造思路是从内河、近海至远洋。近海LNG动力船发展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沿海LNG加注设施建设的问题,一旦市场开启,前景巨大。据安徽中油嘉润对已经改造船舶14000公里运行数据分析,LNG动力改造的船舶柴油平均替代率为60%~70%,燃料成本下降20%~30%,动力性能与原机基本一致。LNG综合价格相对柴油有15%~25%折价空间,船主新建LNG燃料动力船舶或者进行船舶混合动力改造,在2~3年内可以收回投资成本。以内河LNG动力船为例,目前有约3万条内河船舶符合改燃条件,按每艘船大约60万~80万元新增或改造费用来测算,未来市场高达300亿~500亿元。LNG加注站建设市场前景更加广阔,每艘船每年需要加液的规模按最低120万~150万元计算,保守测算未来加液市场高达500亿元/年。

LNG作为船舶动力燃料,与燃油相比其优势在于排放更清洁,国外已经投入使用的LNG-柴油双燃料船舶发动机硫化物排放量减少了90%,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了80%,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

国内推行短板不少

毋庸置疑,LNG动力产业发展的一大关键在于发动机,而发动机及其核心技术的突破,又成为重中之重。为此,专家们从我国发展LNG动力船舶的现状出发,在实际操作层面,为天然气发动机的发展给出了具体建议。

国外企业先行树标杆。近年来,日益高涨的节能环保呼声和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机构不断出台的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成为船用动力产业不得不设法应对的难题。事实上,早在这些法规出台之前,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船用发动机企业已经抓住先机,提前布局,开展了LNG动力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当前稳保行业的领先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瓦锡兰就开始研究低压喷射、高压喷射和单一燃料的船用气体发动机,最早应用在陆上,随后延伸到船用领域。经过多年积累,该公司在双燃料系统方面拥有了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如今,瓦锡兰已经拥有20DF、34DF和50DF系列双燃料发动机产品,并且功率型谱非常完整,能够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先发的优势,使得瓦锡兰明显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在世界船用双燃料发动机市场领域遍地花开。目前,国外知名船用发动机公司都已经推出应用LNG作为燃料的发动机产品。

除了瓦锡兰,曼公司拥有的32/40DF、35/44DF和51/60DF双燃料发动机等产品,也成为这一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此外,美国的GE公司凭借EMD16-645E3B双燃料发动机、卡特彼勒公司凭借379、398和399系列发动机产品等,均在这个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面对排放法规,在原有柴油发动机的基础上加装后排气处理装置,是另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但是,通过不断的开发与应用,这些船机企业更喜欢使用替代燃料。而在各种替代燃料之中,LNG又凭借良好的综合性能,成为业界公认的首选。

专家表示,LNG是最清洁的燃料之一,其经济效益和安全性都令人满意:LNG与柴油存在一定的差价,降低了企业成本;在使用方面,LNG燃点较高,并且一旦泄漏便很快挥发,可满足船上的安全要求。据介绍,天然气发动机的主要应用领域,一是远洋运输船舶,尤其是在排放控制区域航行时间较长的船舶,二是一些港口作业船舶,以及近海运输、定点运输船舶,为的是减轻港口城市的大气污染。

国内立足现状谋发展,一边是国外知名企业掌握较为成熟的技术,另一边是国内船舶LNG动力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是新事物。

尽管国内天然气发动机已经逐步在内河进行推广应用,但在包括能耗、排放等在内的综合性能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所推出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燃料发动机,大多数企业只是通过改造,从控制上实现了一些性能。

如果按照应用来分类,应用LNG作为燃料的船用发动机可分为三类,即混燃发动机、双燃料发动机和纯气体机。从国内内河船舶应用的情况来看,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混燃发动机。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LNG燃料应用方式,欧洲最初也曾推出过此类机型,不过很快就被双燃料发动机取代了。

据了解,柴油-天然气混燃系统就是通过简单的改造和调试,将柴油机改造成既能完全使用柴油,又能使用柴油-天然气混燃的两用发动机。当使用混燃系统时,柴油喷油嘴向汽缸喷入少量柴油压燃,引燃主燃料天然气做功。与混燃发动机截然不同的是,双燃料发动机并非同时使用两种燃料,而是在柴油和天然气两种燃料模式下转换。这类发动机在实现LNG的环保效益等方面优势明显。

LNG动力船产业发展的障碍,不单包括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商业模式不成熟也是因素之一。只有前期项目尽快实现盈利,才能实现LNG动力船工程的良性运转,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LNG动力船产业,从而推动该产业的发展。

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按照我国LNG动力船产业“先示范引领、后推广应用,先内河、再沿海、后远洋,先普通货船、再客船、后危险品船”的规划路径,一切才刚刚开始。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内河船舶多为民营资本所有,只有LNG动力船有利可图,民营老板才愿意掏腰包。据了解,LNG动力船建造成本往往高出常规动力船舶不止一倍,虽然有财政补贴,但其只占总建造成本的30%左右。而改造LNG动力船更是没有财政补贴。

此外,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执行标准、规范,导致即使改造好的LNG动力船也难以运行,这也为LNG动力船产业的发展泼了一盆冷水。目前国内施行的规范标准,已经跟不上目前LNG动力船产业的发展步伐。水上“油改气”与陆上“油改气”面临的情况类似,目前船东主要选择以LNG-柴油双燃料动力改造为主,而国内参照的LNG动力船改建规范及标准还处于“磨合”阶段,致使LNG真正“登船”比预期缓慢。

虽然LNG动力船产业发展步履蹒跚,但大批量的LNG动力船新造船订单,已给船企和相关配套商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集中在安全性高及主机等设备的研制上。

一大批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正在“赶来的路上”——如此形容目前国内LNG动力船的发展状况一点都不夸张。今年1月底,绿动水上运输有限公司宣布,将建造200艘纯LNG动力绿色环保内河散货船,并计划于今年6月起批量建成。业内专家认为,如果正在实施的LNG动力船示范工程等各项目进展顺利,2015年或将迎来我国内河LNG动力船的交付高峰,这一年也将成为LNG动力船产业发展的“黄金元年”。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