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引进先进技术却生产不出高质量产品,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包括工人技能水准在内的工业文化是否厚重的问题。”李扬代表曾参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制定,他提出工业文化最终必须物化在工人身上,让工人素质提高,才能使产品质量提高。
人是中国制造的主体,但是我国技能基础薄弱,掌握核心技术的工人太少。这个问题不解决,是绘不出“中国制造2025”宏图的。
“年年都要说技工问题,但依然看不到改变。”“中国制造都说重要,讲创新,要资金,就是没人讲工人。”今天,农民工代表王钦峰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不约而同地发出呼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之下,迫切需要建设一个能够支撑起中国制造的技工队伍培育体系,提高工人地位,促进技工成长。
正由人大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李扬代表就此提醒说,在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思维定式里,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要政策、要资金画上了等号,就是没人注意到工人才是中国制造的主体。
据统计,2013年,全国新增高技能人才323万人,比上年增长了7%,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762万人。但是,这些统计数字并不意味着技工队伍的缺口得到相应的弥补。
在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钦峰代表看来,毕业了多少技工和能够真正走上技术岗位的技工,并不是一个概念。“通常情况下,一个技工从进厂到定岗,企业至少还需要培训6个月到一年。”在这位来自一线的农民工代表的感觉中,企业想要招到技工很困难,想招到能够快速上手、安心工作的技工就更难了。
“引进先进技术却生产不出高质量产品,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包括工人技能水准在内的工业文化是否厚重的问题。”李扬代表曾参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制定,他提出工业文化最终必须物化在工人身上,让工人素质提高,才能使产品质量提高。
王钦峰代表的成长经历恰恰印证了培养优秀工人的迫切和必要。23年前,他初中毕业后到工厂打工,下了班还要种地。如今,得益于企业执行的优秀员工持股激励机制,王钦峰已经是身价超过千万元的“农民工”,“真正把资金、资源用在优秀工人的培养上,企业绝对不会吃亏。有责任心和创新力的工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财富。”
李扬则从更高层面看待工人地位问题,“光喊提高工人地位没有用,要有一整套的办法,更新目前的职业教育培育机制,全面推动技工队伍发展,这不是一两个政策或者办法能够解决的,需要真正当成一个系统工程去加紧建设。”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