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过去20多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岁末年初,一系列短期经济数据的疲软让对中国经济担忧的声音再度响起。日前,有舆论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倒闭潮早已开始,并担心中国制造业可能熬不过2015年。对此,专家指出,市场经济下企业优胜劣汰是经济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未来,中国制造不仅不会出现倒闭潮,还将以全新面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支柱之一。
内外交困倒逼转型升级
近日,有媒体将微软诺基亚关停东莞的工厂、一些日本企业转移在华生产线等现象与近期走低的经济数据相联系,进而悲观地预测“更密集更大规模的制造业倒闭潮很可能会在2015年1月至2月中旬爆发”。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28个月来首次跌破荣枯线,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8%等疲软的短期数据,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造业困境,但同时,人们不应忽视更为精细的经济数据所蕴藏的重要信号。
海关统计表明,2014年中国铁路设备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2.6%,铁路技术出口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信部的最新数据则明确地印证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去年全年,我国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8100万吨;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6%,烟粉尘排放下降9.1%。与此同时,国产核电用钢在世界首座第三代核电项目CAP1400实现应用,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则同比增长了12.2%。
“企业优胜劣汰恰恰是经济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表现。如今中国制造业尚处于转型阵痛期,确实比较纠结,但‘倒闭潮爆发’、‘熬不过2015年’这样的观点就未免危言耸听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提质增效是必然出路
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政府之手让位于市场之手,促进相关产业提质增效,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无疑是一条光明的出路。
在董登新看来,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二是许多企业还处在产业链低端。而消化过剩产能,实现提质增效则应从国企和民间两个层面寻求突破。“一方面,拥有过剩产能的企业多为大型国企,这个部分可以通过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资产并购重组来实现提质增效;另一方面,政府一系列简政放权、定向扶持的举措让广大中小民企得到实惠,他们释放的创造活力将为中国的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董登新说。
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也将会是一个渐进但明确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从研发投入到研发成果,再到产能转化,这里面存在一个滞后期,而市场配置资源也需要一个时间。因此,不必纠结于短期数据的下滑,这也是新常态的一个特征。”董登新称。
专家预计,中国制造业的不景气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有望在一至两年内结束探底,展开新一轮更高质量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支柱之一。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