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8~9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北京中汽四方会展有限公司、北京国鸿企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EV-Talk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暨关键零部件技术标准专题研讨会”(以下简称EV-Talk)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各地方特别是88个示范运行城市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在技术路径、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行业标准等方面亟须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当前,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主要还体现在充电电池和充电桩两个环节上。
国内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2012年,中国提出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虽然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争论,但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仍然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领域之一。
EV-Talk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各地方特别是88个示范运行城市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在技术路径、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行业标准等方面亟须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真正产业意义上的发展,一些畅销车型的市场局面逐渐打开。
对此,参加EV-Talk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指出,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一些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地方措施正在逐渐消退,各地政策也正在与行业思路相一致,因此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对于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制造业处处长李伟利也指出,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在2014年形成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与荷兰、挪威、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相比,电动乘用车占新车销量的比例还很低,只有0.2%左右,与德国的0.4%、日本的0.6%和美国的1.5%都有一倍以上的差距,与挪威的5.1%和荷兰的5.5%更是有着巨大的占比差距。
从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领域看,目前公共领域用车仍然占据了64%的大头,私人用车领域只占35%,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李伟利认为,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正不断扩大,几乎涵盖了目前有条件实施推广的区域。
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看,包括政策体系、商业模式、推广考核体系、充电设施、产品质量监管,以及在破除地方保护等许多层面,新能源汽车领域仍然有很多事情需要探讨和不断实践。
充电基础设施成为关键
当前,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主要还体现在充电电池和充电桩两个环节上。
在谈到动力电池的发展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芳博士表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开发和应用必须以安全为第一要素,在开发、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中其测试评价极为重要。各相关企业应从整车集成和实际使用出发,通过对电池进行深入细致有效的测试评价,将性能良好的电池通过集成技术的叠加,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性和综合性能,推动动力电池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
对于充电桩的发展,来自佐思产研的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市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是1∶0.64,西安市的这一比例是1∶0.97,天津市的这一比例接近1∶1。国际上认为,要确保电动汽车能顺畅发展,车与桩的比例应该是1∶2.5左右。 因此,国内各大城市要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桩建设上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李伟利同时认为,私人配建充电桩需要多部门参与管理,协调难度大、复杂程度高。
以北京市为例,目前私人小区充电桩安装条件不完善,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从国家信息中心所做的调查也能发现,北京至少有50%以上的消费者不满足充电桩安装条件。
值得欣慰的是,从单一车型上来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大体上可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基本出行需求。
李伟利表示,以国内某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例,其纯电续航里程为70公里,百公里加速为5.9秒,百公里平均油耗为1.6升,性能比较突出;目前该款车的两个版本车型补贴后的价格分别在12万元和14万元以上,普通消费者基本可以接受。此外,该车提供了6年/15万公里的整车质保和电池的终身质保,基本上免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对于未来的发展,叶盛基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仍然存在以下瓶颈:一是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未能完全掌握,工程化的能力不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花大力气;二是社会配套体系还不够完善,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消费;三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亟待提高。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秘书长韩毅认为,目前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的关键阶段,在相关在政策支持下,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必将在2015年迎来新的高峰期。对此,李伟利也表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销售规模将突破10万辆。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