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源革命”横空出世
我国的能源战略在2014年跃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6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前所未有地提出推进四大能源革命——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舆论为之眼前一亮。
能源革命,革谁的命?供给和消费无疑是核心内容。在控制消费总量的同时,煤电头上的紧箍咒进一步收紧,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然而,能源革命要有所突破,关键却在体制。目前最迫切的仍是“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 的机制”。
此番最高领导人弃用“革新”、“改革”等常见字眼,罕见地以更为激烈的“革命”来描绘国家的能源战略,意味着现有能源发展模式将出现质变,背后是决策层“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
中国栽树,世界乘凉。在能源问题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推进能源革命的红利,必将惠及全球。(肖蔷)
【2】 煤炭极寒 政府忙脱困
煤炭行业2014年的唯一主题是脱困。控总量、调关税、完善企业考核机制…2014年7月中旬以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由多部委参加的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连续组织召开了数十次,出台了30多项相关对策和措施助力煤企过冬。国务院领导对煤炭行业脱困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就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控制煤炭进口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救市行动规格之高、动作之大可谓历史罕见。
在此背景下,煤炭市场在临近年末时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产量无序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煤炭价格小幅回升,但核心问题个个未破。要实现“煤价不下跌,库存不上升,货款拖欠不增加”的脱困目标,难度依然很大。
更为重要的是,煤企需要在鱼贯而出的救市政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一是救市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全盘落实仍需时日,救助能否持续长久令人担忧。二是在治霾的刚性需求下,煤炭消费总量终将奔着减速控量的方向而去。三是全面救助与优胜劣汰难以协调,很可能加剧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体制和机制的约束仍在,企业负担难以剥离,行业退出的机制不完善,单纯通过市场竞争根本不能实现完全的优胜劣汰。总而言之,煤炭企业应该积极转型,降成本提效率,不能坐等政府救市。(胡珺)
【3】 火电环保升级 探路近零排放
裹挟着争议,煤电探索近零排放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和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发布《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煤电“对标”燃气机组成为不可逆的大势。
雾霾天气是煤电环保标准趋严的重要诱因,但煤电在雾霾中的量化“贡献”,却鲜有人说得清楚。不明不白之中,煤电近零排放的政策已经制定,数家电厂摸着石头开始渡河。
近零排放的目的简单而直接——降低污染。从这个角度说,近零排放乃至零排放有充分理由赢得公众支持。但环保也是有成本的,而环境是有自净能力的。从这个维度说,需不需要制定超低的排放标准,值得决策者去思考、权衡。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近零排放绝非煤电行业自己的事,不能形而上地将煤电环保与其他行业割裂开来。近零排放机组所需煤质要求较高,大幅推广势必会将低质煤炭挤压到其他行业。自己身上拍打干净了,弄得别人满脸灰,而后者恰恰缺少煤电行业“污染集中治理”的优势条件,最终很可能极大抵消近零排放的环境效益。
当然,目前近零排放的环境效益仍难下定论,我们也希望上述担忧不会发生。从长远来看,探索低成本的近零排放技术、降低煤耗,特别是提升电煤消费占比,理应成为政策着力点。(李凤琳)
【4】 分布式光伏高开低走 爆发式增长看来年
临近年底,能源行业统计数据鱼贯而出,但分布式光伏的相关数据可能不会太过光鲜。
回望2014年,年初国家能源局确定14GW的全年光伏装机目标,其中8GW给了分布式。成为政策宠儿的分布式光伏随后迎来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年末,期待落空,政策推动者难免怅然若失。
在补贴、并网、银行等环境大幅改观后,分布式光伏今年依然走得不紧不慢,最大的制约因素恰恰来自政策本身,特别是政策可提供的保障作用有限,导致分布式光伏项目在投资收益过低、融资能力欠佳、项目安全无法保障的泥潭中苦苦挣扎,以致前8个月的新增装机数据纹丝不动。尽管9月下发的光伏新政重新燃起分布式开发的热情,但见到实效仍需几个月的政策消化期。或许明年上半年,我们才能看见农业光伏打头阵的分布式真正爆发。
国内投资成本回收周期最长的行业,其回收成本的平均周期为5年,但作为新能源最佳利用方式的分布式项目,在满足各方限制条件下仍需7-8年才能收回成本,这显然极不合理。政府能否同意提高补贴额度、缩短补贴年限、逐年下调补贴,花同样的钱激活分布式市场,让投资企业在2-3年收回成本?银行能否接受企业用未来电站收益抵押获得贷款?分布式能否享受银行、保险多重金融保障,以免除后顾无忧?只有消除这些疑问,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才能水到渠成。(钟银燕)
【5】 电改悬念 来年见分晓
电改“狼来了”的故事似乎即将完结。2014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电改方案,待明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后将正式公布。舆论普遍猜测,新电改方案主要包括输配以外的经营性电价放开、增量配电业务放开、售电业务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供电计划放开和交易平台相对独立。这些内容被视为尚未触及改革核心,且纲领性大过实操性。
回首这一年,国家能源局年初就确定了内蒙古、云南等电改综合试点,并于4月会同工信部召开了发用户直接交易座谈会。年底出台的《深圳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更是首次提出要改变电网依靠购销差价获得收入的盈利模式,要摸清电网输配环节的真实成本,为改革积累经验。
本轮电改将不再“大拆大建”已基本成定论,“调度独立”几经博弈也已变成“交易中心相对独立”。增量部分的“配售电侧的改革”或成为重点,然而,售电放开非“网售分离”,如何剥离电网的售电业务,民资如何进入售电市场,如何建立多元售电市场仍存悬念。
电改的目的在于建立安全、高效、绿色的电力工业,已有顶层推动,却仍既要温和地平衡博弈,又要坚实迈出不可逆的下一步。因此,如何合理设计下一步最小改革方式,以及相关配套方案,确是复杂艰巨的工作。无论如何,在市场化改革的既定方向下,永远固化利益格局只能是痴心妄想。(傅玥雯)
【6】 电自主品牌出海 总理忙做“推销员”
核电在2014年成为李克强总理外交活动的一张新“名片”,实现了与多个国家的联姻,完成了历史性的“突围”。
实力、竞争力和潜力是实现 “走出去”,并迈向核电强国的关键,而政府无疑是最给力的外部推手。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核电“出海”事关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涉及国际话语权。如何将中国核电30多年不间断发展所积累的设计、设备制造、建安、工程建设管理、机组运行维护等经验能力,以及紧跟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所打造的自主核电品牌,置于世界核电的角逐场,提前布局和系统谋划至关重要。
值得肯定是,随着“华龙一号”技术方案通过国家级评审,并敲定国内示范项目,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出海”阵容终于有了最正式的答案: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将有CAP1400和“华龙一号”两个中国品牌。目前,位于荣成石岛湾、福清和防城港的示范项目已万事俱备,明年何时开工建设,将成为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布局的重要依据,而其成功建设是对中国核电技术竞争力的最好说明。
打铁还需自身硬,政府出面能搞定!中国核电“出海”之路有机遇有挑战,但路会远也会宽。(朱学蕊)
【7】 西藏能源开发提速 电网电源双突破
碾着2014年的尾巴,西藏迎来了两件能源大事:11月20日,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投运;3天后,藏木水电站1号机组投产。
坐拥海量待开发水电资源的西藏被定位为我国“西电东送”的能源接续基地。藏木电站的投产将大幅缓解当地缺电之苦,同时让丰水期富余电力的外送需求变得迫切起来。换言之,西藏的电力市场形势发生了扭转:由内需转向外送。届时,原本向西藏送电的“青藏联网”,也将发生角色置换,成为“藏电外送”的主要渠道。而随着藏东水电的开发提速,“川藏联网”也将迎来同样的角色转变。
作为西藏首座大型电站,藏木电站的投产也标志着西藏水电跨入大规模开发时代。“十三五”期间,西藏将开工一批外送项目,期望投产和在建项目规模不低于3000万千瓦,这将远超越当前“川藏联网”、“青藏联网”工程的输电能力。
憧憬之余,仍需踏实思考西藏水电“富矿”如何外送的难题,特别是它会否重蹈西南地区水电消纳困境之覆辙?相关能源主管部门应总结云南、四川两省的水电消纳经验,协调好电网、电源建设,确保西南部地区水电有序开发、高效利用。(贾科华)
【8】 反腐风暴升级 能源领域成重灾区
2014年,能源领域的反腐风暴继续升级,在席卷石油系统后迅速扩大到煤炭、电力行业,并且呈现出政商两界同时“坍塌”的异像——国家能源局系统今年共有10人被查,能源类企业(不包括中石油系统)共有14人被查。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许永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核电司司长郝卫平、电力司副司长梁波、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发展与规划司司长俞燕山先后因涉嫌职务犯罪被带走。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国家能源局近半业务部门一把手出现更迭。放眼全球能源主管部门,也不曾出现类似“奇观”。
企业层面,粗略统计,今年以来能源领域被查人员中有半数以上来自煤炭系统。12月22日又曝出,神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神华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文江,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监察局主任师刘宝龙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苏南)
【9】 简政放权 能源领域力度空前
今年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共取消、下放38项核准权限,其中能源领域简政放权力度最大。
除了原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800千伏及以上直流项目和1000千伏交流项目、新增年生产能力500万吨及以上的项目、新建接收储运能力300万吨及以上的项目、输油管网跨境项目、输气管网跨境项目只需在国务院备案外,地方和企业关注度较高的火电站、热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扩建一次炼油等项目,以及部分水电站、电网工程等项目,均下放省级或者地方政府核准。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回顾这些年来的改革历程,简政放权口号多过实际,如何把我国能源领域的简政放权深入下去,地方政府又将如何接权,并做好简政放权后的监管等,都将是下一步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的重点。(苏南)
【10】 混改上路 能源央企率先发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大型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2014年舆论场最期待的话题之一。不同于以往的是,在体制改革方面通常反应迟缓的能源巨头们这一次成了先行者。
9月14日,中石化兑现了2月初抛出的“率先启动混改”的承诺,宣布25家境内外投资者将认购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29.99%股权,突破千亿的引资规模也让这桩交易成为2014年全球最大的并购案。
开了个好头的中石化并非孤例。中电投、国家电网、中石油等能源央企紧步中石化后尘,以领先政府制度设计的姿态纷纷宣布将启动混改。对此,叫好者和质疑者兼而有之,叫好者叹服于巨头们的勇气,质疑者则担心那些响亮的口号难以落实,更难以触及本质。以油气行业为例,民营油企更期待看到的是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加油站业务的开放,而这也是行业未来深化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正因如此,中石油酝酿中的上游领域混改方案更让我们充满期待。
改革素来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保守的能源行业推进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如今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不应成为常态,国家层面有必要尽快拿出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只有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改革探索形成合力,混改才能行得正、行得稳。(仝晓波)
【11】“981”亮剑南海 油气开发走向深水
又一个甲午年,我们无意于过度联想,但在中国最南端的那片海域,不应有的争议仍在继续。这一次,中国由点及面,用三个“首次”做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回应。
5月9日,“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西沙中建南区块开始作业,中国首次进入南海进行油气勘探。
6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将南海列为重点建设的9个千万吨级大油田之一。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在南海建设大油田,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和联想。
两周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雅典参加“中希海洋论坛”期间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海洋观,以三个关键词“和平、合作、和谐”向世界阐释了中国海洋开发的理念、方式和原则,也从侧面回应了东海和南海的争议。
9月,“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南海发现深水高产大气田,这是中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中国深海油气开发由此翻开崭新一页。
南海争议不囿于能源,但能源显然是争议存在的理由。纵观世界油气工业发展史,从陆地到海洋、从浅海到深海是必然趋势,而南海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于欢)
【12】走得出去拿得回来 国际合作多点开花
无论“走出去”还是“拿回来”,中国能源界2014年的表现都没有让我们失望。
2月17日,国家电网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特高压直流送出项目。这是国内争议不断的特高压首次赢得国际认可,最乐观的观察家甚至认为,特高压有望借此成为“高铁外交”之后,“中国制造”的又一张外交名片。11月底,国家电网再出国门,作价30亿美元成功收购意大利存贷款能源网公司(CDP Reti)35%股权。“30亿美元”的收购价同时刷新了两项纪录:国网境外单笔投资和中企在意大利最大单笔投资。
5月21日,中俄在上海签署了总价值达4000亿美元的《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为两国蹉跎近20年的天然气谈判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从2018年起,俄罗斯管道气将首次进入中国和亚洲,为期30年每年输气380亿方的约定,也将让中国跃升为仅次于德国的俄罗斯天然气第二大买家。克里米亚危机导致国际关系出现的一系列微妙变化,显然是促成这笔世纪大单的催化剂,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仍有大片想象空间。
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电源企业华能、大唐海外密集签单、全球最大煤炭生产商神华百亿美元进军俄远东煤矿、中广核成为罗马尼亚Cernavoda核电站3、4号机组项目“最终投资者”……中国正在更主动、更自信地融入国际能源市场。(于欢)
【13】电力供需基本面生变 结构性过剩或成新常态
经济增长稳中趋缓的新常态,在2014年的用电量数据上得到了充分映射。
7.0%、7.0%、6%、3%,这分别是中电联在2014年年初、一季末、上半年、三季末对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做出的预计,而今年前三季用电量实际增速分别仅为5.4%、5.2%和1.4%,为2009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值。
在此之前,我国经历了“十五”、“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用电量增速快速发展(2008、2009年增速放缓),电力供需矛盾从紧张到缓和。“十二五”以来,电力供需平衡,局部地区出现偏紧或富余状况。影响电力供需形势的主要因素有国内外经济形势、重点用电行业发展、节能减排、发电装机增长、电网建设、一次能源供应情况等。电力供需平衡状况还与科学经济调度、需求侧管理、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和用户用电有关。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用电量,尤其是建材、有色等重点耗电行业的用电量增速明显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也不断同比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措施取得成效。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转型过渡,新型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发展较快,这是现阶段电力增速在波动中回落的原因。
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中低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和城镇化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傅玥雯)
【14】页岩气传捷报 提前进入商业开发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以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田为代表,国内页岩气开发一改先前颓势,迎来傲人业绩。今年3月,中石化宣布,涪陵页岩气田提前进入商业开发。年底,该气田交出成绩单,提前完成全年试气74口、新建20亿方产能目标。2015年,涪陵页岩气田有望建成产能50亿方。
今年9月,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基本实现国产化,开始进入规模化开发初期阶段。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相继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取得突破。中石油近日也发布消息称2015年将实现26亿方产能。如此看来,2015年完成65亿方规划目标已是成竹在胸。
喜讯频传之余,我们也听到了一个让业界愕然的消息。11月初,因在约定的三年勘探期内未能兑现承诺的投入,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公司收到国土资源部总额1400万元的罚款单。油气行业的“圈而不探”一直广为诟病,资金雄厚、技术相对先进且有成功经验的中石化此次被罚难脱此嫌。然而,前两轮页岩气招标的中标企业中不乏河南煤层气这样的非油气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加之页岩气开发资本投入巨大,产生搁置也属正常。
展望呼之欲出的第三轮招标,政府应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投资者积极参与,同时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内数千家民营油服企业队伍建设,推动其成为未来页岩气开发的生力军。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