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中国船配业调整转型亮点频现

【编者按】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已进入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船配企业应主动作为,通过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在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推动更多的船配产品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蜕变,为我国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回首2014年,业内一些企业负责人用“调整”、“创新”、“整合”、“风险”等词概括了船配业的整体形势。总体而言,这一年,船配市场形势依旧严峻,船配企业仍然遭遇着订单被撤、生产计划调整、订单价格大幅下挫、企业“盈利难”加剧等一连串打击。不过,随着市场需求结构升级,节能环保设备愈加成为关注焦点,不少船配企业加快转型步伐,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升级与设备更新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企业的市场压力,企业抗风险能力也不断增强。同时,一些船配企业在重大关键设备上取得突破,给低迷的市场增添了亮色。

结构“双调” 加快转型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国内外同行的多重竞争,许多船配企业认识到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在立足主业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市场布局、延长产品线,积极开拓新市场。

大型船配企业通过内部板块的调整布局,促使产业链更加完善。2014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采取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举措,其动力与机电板块的战略“版图”雏形已初步显现。沪东重机有限公司着力推进研发中心建设,并继续推进中速机、成套设备以及二轮配套等其他业务的全面整合,不断加快全球服务中心建设,满足转型发展需要。

一些中小船配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更为齐全的产业链。苏州力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机零部件制造为主营业务,船市下行后,该公司仍以相对充裕的订单和较好的利润回报维持了企业一年的发展。不过,随着市场的持续低迷,该公司在这方面的订单量大幅萎缩。对此,苏州力强机械重新拾起之前“无暇顾及”的小型船用柴油机配件业务,并开始涉足钢结构、陆上各类锻件在内的业务。还有一些船配企业以开拓新兴业务领域为突破口,加快对陆用成套设备、节能环保产品、能源装备、矿山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等的开发,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这些船配企业实现了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在发展方式上的转型升级。

面对节能环保的潮流,一些船配企业纷纷瞄准绿色节能环保等新的产品市场需求,为企业打开一片新天地。2014年,沃尔沃遍达(上海)发动机有限公司推出两型额定功率分别为200马力和240马力的4.3升V6新一代舷内外船用汽油发动机;江苏安泰动力有限公司和奥地利气体发动机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R8300ZT22型大功率中速天然气发动机成功下线,该机成为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热效率最高、转速最低的新型天然气发动机;苏州苏净船用机械有限公司主推船用特种推进装置、空气洁净设备及系统、污水处理设备、海水淡化装置等产品,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业内专家表示,面对船市短期内难以复苏的形势,“多条腿走路”有利于缓解企业订单不足和资金紧张的压力。同时,节能环保产品为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打开了一条新路。企业只有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才能守住生存底线,谋求发展。

赶超比拼 加紧研发

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船配企业经常遭遇“研发一代 ,落后一代”的尴尬,有些船配产品甚至刚研发成功,国外技术就已经升级换代了。为此,一些企业通过思维创新、先发制人,在某些产品还未成为市场热点,甚至市场需求还未形成之前就开展前瞻性研究,力图打破国外垄断。

2014年,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经过4年的努力,突破了材料研发、生产、检测等诸多核心技术难关,研制出了完全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产品各项性能及实物质量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油船货油舱耐蚀钢,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并通过了7国船级社认证,新产品在国产高端船舶用钢方面赢得了率先开发、应用的宝贵业绩,提升了鞍钢集团在该产品市场竞争中的品牌优势,对我国船配企业应对国际新标准,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国内船配企业在高技术含量新品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成绩。今年第三季度,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315千瓦低压大扭矩液压马达(产品库 求购 供应)顺利通过耐久性试验,马达容积效率达98%,机械效率达94%,其性能优于国际同类型产品。该液压马达为国内目前自主研发的同类最大功率产品,其成功研制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制约我国海洋工程大功率甲板机械集成配套的技术瓶颈。

同时,一些船配企业积极投入资金、广招人才,为新品研发集聚“正能量”。镇江中船现代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今年重点推进电动机以及电力推进系统的研发。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今后,企业将进一步延伸产品链条,积极寻求与西门子股份公司、ABB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谋取更大发展空间。

当前,船配业技术推动市场的特征非常明显。研发新技术是全球船配企业正在着力推进的工作。尽管我国船配业的自主研发有了一些成绩,但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还须不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业内专家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远低于生产能力,而且一些关键技术“重金难买”,即使高价买来的技术,如不进行再创新,也会很快落伍。我国船配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模式创新 合作共赢

近年来,打包供应、集成配套等模式正被船配企业普遍采用。2014年,我国船配企业努力创新合作模式,多方“联姻”,实现双赢。中船动力有限公司、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等大力发展动力系统打包供应业务,打包供应、集成配套业务已成为不少船配企业今年最重要的赢利点之一。

中船集团对动力与机电板块有关企业进行调整,推进企业实现融合发展。沪东重机和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积极推进“集中销售”营销模式,打破以往各自为战的经营思路,通过整合两家企业资源,使企业抱团出击。此外,一些配套企业在搭建全球服务网络及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通过模式创新努力推动船配产品出口。南京一家生产船用推进装置的船配企业,直接在全球主要港口城市寻找同类产品的技术服务商,与其建立合作、代理关系,以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该企业定期对这些技术服务商进行技术培训,确保其能够提供优质服务。

创新意味着打破传统,也意味着冒险,但形势的发展要求我国船配企业必须创新。2014年,我国一些船配企业积极与造船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从承接订单这一环节开始就深度介入,为船配产品上船奠定基础。日前,中船动力首获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9400TEU集装箱船发电机组订单。该船型配置4台CMP-MAN 8L32/40发电机组,其柴油机输出总功率达16000千瓦。该发电机组合同的成功签订,标志着国产大缸径中速柴油发电机组首次应用于国产超大型集装箱船,这是中船动力在船用大缸径中速机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正是与船东、船企建立的全面合作关系以及前期介入的方式,为中船动力产品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