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德国制造业是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在创新性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及复杂工业过程管理的专业性。德国拥有强大的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在信息技术领域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和能力,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国在制造工程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因此,德国能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开拓新型工业化的潜能——“工业4.0”。
“青岛下水道存百年德国油纸包”“兰州铁桥百岁时收到来自德国的提醒信和维修配件邮包”。尽管有关故事不断被网友辟谣,并有媒体刊文澄清,但有关兰州黄河铁桥和青岛下水道的故事近年来不断“重现江湖”。这些故事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宣扬的主题一致:“德国制造”是独一无二的神话。为什么“德国制造”总被神话?有调查称,全球8成消费者认为,“德国制造”是高质量、信得过的产品。当然,国内网络流传这类谣言也有发泄对“中国制造”不满的情绪。其实,“德国制造”并非一开始就代表质量上乘,而是通过实施强调质量和“量身定做”的战略崛起的。现如今,虽然“德国制造”仍享誉世界,但在一些德国媒体看来,“中国制造”正在质量竞赛中大步追赶。而且,在全球消费者更注重价格的时代,“德国制造”还面临着“高价危机”。
网络谣言追捧“德国制造”
“兰州黄河中山铁桥,1909年由德国泰来洋行建造,钢材水泥均由德国进口,至今已110年仍在使用。该桥保固期80年,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2007年距铁桥一百岁时,兰州市政府收到来自该桥的德国设计师家族的一封信和邮包,称该桥的设计使用年限已到,提醒城市管理部门维护保养,邮包里是部分维修配件样品。”
“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3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拆开看还锃光瓦亮呢。”
上述两则故事在国内网络上流传已久,版本也有很多,但都是谣言。《环球时报》记者在谷歌德国版上进行搜索,发现德国有关泰来洋行(Telge & Schroeter)的记载几乎都与兰州铁桥有关,而这些信息也大多援引自中国媒体的报道。3年前,兰州一家媒体也曾做过专题报道:在德国寻找“黄河铁桥”。记者历经周折了解到大桥承包商泰来洋行早在1946年就注销了。
至于青岛下水道,德国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建的地下雨水管道只有80公里左右。青岛地方政府曾表示,“德国造”排水系统已不到3公里,仅占市区排水系统总长的1/1000。“油纸包”的说法更是子虚乌有。
网络传言神话“德国制造”自然是有原因的。据德国《商报》报道,无论在欧洲、北美,还是中国、巴西或者非洲,“德国制造”的标签享有良好声誉。全球8成消费者认为,“德国制造”是高质量、信得过的产品。
“‘德国制造’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汉堡品牌学院院长单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制造”一开始比较注重质量,二战后重在塑造品牌。德国每个企业都有品牌规划,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战后,西德政府制定了“德国制造”战略:不同于美国的大批量生产,西德强调质量和“后工业时代量身定做”。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经济史专家威奈尔·阿贝尔斯豪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量身定做’是指德国企业的专长不是大批量生产,而是讲究按照客户需求进行生产,无论是完整设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是智能机械,都是如此。”
时至今日,“德国制造”成为质量上乘的标志,甚至成为很多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理由。德国RTL电视台曾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如果把一件商品的“中国制造”标签换成“德国制造”,可以让商品增值近一倍。
“服务,服务,服务”
前述谣言虽然神话了“德国制造”,但售后服务的确是德国公司成功的一大法宝。德国柏林经济专家马库斯·巴托尔说,德国许多大企业都有庞大的售后服务队伍,一些中小企业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队伍甚至占企业人员的一半。
《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走访了位于德国鲁尔区的德国MACH4自动化技术公司。 这家在药品自动化技术领域全球领先的企业,厂区非常“简陋”。“服务,服务,服务”是这家公司的宗旨,公司的工程师和专家为每一位客户制定解决方案,并确保自动化系统能持久安全运行。公司还设立每周7天的24小时热线,用10种语言为客户服务。
德国锅具产品也世界领先,在德国买锅也是买售后服务。德国制造商都会附送各种菜谱。更让人叫绝的是,厂家每年还会上门免费为消费者做菜。去年圣诞前,《环球时报》记者就领教过AMC锅具销售员上门进行的烹饪培训课。
德国消费者协会的专家尼娜·马滕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如果是一件消费品,比如一个锅,一般保修期为3个月到一年。如果是企业销售的工业产品,期限会更长。德国威能集团是全球领先的供热设备制造商,该集团的销售专家克里斯蒂安·巴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的产品如壁炉等,保修期限统一规定为自发货之日起30个月,“最长的保修期一般不会超过5年,之后都会收费。”“但德国企业善于与客户保持长期联系,每年都会与老客户交流,上门访问等,以便推荐新产品”,尼娜·马滕斯说。
马库斯·巴托尔表示,德国企业把海外的大工程看作业务的“重中之重”。为此,它们常会为每一个大工程设立专门的项目组,进行管理和创新,甚至会在大工程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分公司,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未来。
西门子集团资深工程师乌维·威海恩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售后服务是一门大学问。他举例说,西门子与伦敦地铁的合作可追溯到120多年前。1891年,西门子获得了为伦敦地铁提供两台电力机车的合同。之后,西门子每年都会定时与伦敦地铁方面联系,包括维修、改进技术等。过去几十年,西门子还将伦敦地铁灯光、显示板和火灾探测器等13个不同的系统,整合到一个智能化的用户界面中。西门子目前正为伦敦打造“未来地铁”,提出了一个基于全新Inspiro地铁列车平台的设计方案。这是数十亿英镑的生意。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服务战略,使西门子赢得许多国家的合同,包括在中国夺得多个城市的地铁合同。
1300个“隐形冠军”
在“德国制造”成功的要素中,企业积极投入研发是一大关键。以德国的拳头产品汽车为例,汽车研发开支占德国企业研发经费的37%。欧盟2013年度产业研发排行榜显示,世界研发投入排名前20名的公司中有4家德国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一马当先,研发投资超过100亿欧元。而在欧盟企业研发投入排名中,前25位中有11家德国公司。
“在欧债危机期间,欧洲各国企业纷纷降低研发经费,而德国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增加这方面的支出。”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3年德国企业研发经费比上一年增加5%,达到540亿欧元,创下新纪录。
“德国制造”的名声不仅归功于大众、西门子等国际领先的大型企业,也归功于众多中小企业。德国联邦经济部的数据显示,规模不到1000人、每年营业额在8亿欧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共有4万多家,占德国企业的99%。它们雇用了德国70%的就业人口,贡献40%的GDP。
这其中的1300多家,在各自的领域里,是全世界的“老大”。这些企业是“隐形冠军”,有些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0%,是小池塘里的超级大鱼。像“螺丝大王”伍尔特,是一家以螺丝和螺帽为核心产品的企业。尽管只专注一个类别,却有10万种产品,在全球80个国家拥有超过400多家公司。
类似“隐形冠军”很多:孚尔默公司全球员工只有700人左右,但在磨床领域却占据70%的市场份额;M+C Schiffer是全球最大的生产牙刷的独立企业;Lürssen(乐顺)专门为富人打造顶级私人游艇。此外,“瑞卡罗”座椅、“海瑞克”隧道掘进机、“爱纳康”风力发电机等都是世界顶端产品。
马库斯·巴托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出现那么多在全球市场领跑的中小企业,有的甚至是传承至第七或第八代的家族企业,反映出德国经济界以小企业为主的特色以及创新能力和专业化程度。也就是说,在每一个行业,总会有领先的“德国制造”。
在马库斯·巴托尔看来,“德国制造”也植入了德国价值,不仅反映在质量、售后服务上,也反映在企业的严谨、持续发展上。像一款新型奥迪汽车承载了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把最佳软件程序应用于汽车上。难怪,在德国,一个家庭几代人使用同一品牌产品的现象非常普遍。
不过,“德国制造”正面临“中国制造”追赶的压力。德国质量协会委托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进行的名为“质量—德国制造”的调查显示,质量依然是“德国制造”的竞争法宝,但在员工人数超过250人的受访企业中,超过56%的企业认为中国在20年内将在质量方面迎头赶上。德国《世界报》称,像高铁制造等,中国已赶超“德国制造”。现在全球消费者更注重价格,“德国制造”也面临“高价危机”。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