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产业集聚成为全球性的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园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对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4年,中国产业园区迎来爆发性增长:数量猛增、规模超前、抢滩者众多等等。同时,区域竞合、产业转移、土地提价等多重浪潮来袭,恰如风口齐开,使产业园区日渐庞大的疆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在有力提升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上述问题。
自《中国能源报》2月17日开辟《园区观察》栏目以来,记者对全国知名的38家能源装备产业园区进行了采访调研,记者注意到,虽然面临问题,但装备园区已经步入正轨:强调区域优势的科学规划,多样化的园区治理模式,日益强化的园区服务意识,逐渐觉醒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产业集聚带来的马太效应正在不断为能源装备高端升级发力。
立足区域优势科学规划 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
“园区的扩容,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园区必须立足自身区域个性,避免同质化发展,挖掘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再结合国内国际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规划,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够形成长远发展的优势。”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特聘顾问赵慕兰在本月初举行的2014年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近年来,个别园区为了追求规模,“一窝蜂”地引进同类企业或项目的问题凸显,这种缺乏定位的同质化竞争会使园区走下提振经济的神坛。可喜的是,经过调研,记者注意到,我国大型的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基本能做到根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合理超前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黎成科此前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经开区将自身定位为煤炭装备园区,产品主要是“三机一架”,即采煤机、刮板机、运输机及液压支架。另外,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以沈重、沈鼓等近200家企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新高地。
又如,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市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一批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目前,全国60%的核电产品、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等均由德阳制造。
此外,据天津临港经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济区围绕自身发展定位,目前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天津独有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该区海工装备的兴盛。
资料显示,扬子江装备制造产业园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将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为电力装备、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
另据悉,致力于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的江宁开发区,凭借在智能电网产业上企业云集、技术领先、规模集聚等优势,正日益成为全国智能电网设备产业翘楚。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体系 营造自主创新优良环境
今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考察装备企业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带来的集聚效应,为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平台。
目前各大园区拼服务的意识已经整体觉醒。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应为企业打造各项服务平台,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创新环境。
据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4家,并与高等院校、研究院等建立高级专业人才培训、输送机制,为园区内入驻企业提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平台。
资料显示,以中国一重为龙头装备企业的齐齐哈尔重型装备产业基地拥有国家级企业工程、研发、技术中心10个,且全市装备制造业于2008年就投入研发费用12.37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4.45%。
又如,张家口煤机装备产业园建设了国内首家采掘机械装备综合实验室,全面模拟地下采煤壁和采煤环境,是我国煤机装备领域的一次集成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另据介绍,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力促装备制造产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酒泉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引导装备企业延长产业链,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
“园区要仔细分析区域内的创业基础和氛围,努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只有能够并善于为创业者服务,园区才具备扶植内生性力量的能力。” 赵慕兰表示。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全力打造城市综合体
我国部分产业园区在最初将自身定位为工业园区,以加工制造为主,区域内配套服务业发展滞后。但是,随着园区发展更需关注质量的呼声渐强,各园区均已意识到了将园区打造成城市综合体的重要性。各园区努力转型,避免出现“日间繁忙,入夜空城”的现象,不断地将园区打造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区城区功能不断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市政配套设施等不断完善,生态绿化建设成果丰硕,城市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另据上海临港装备产业园产业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是该产业园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该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产城融合模式”在逐步完善。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正在不断营造最宜居的、最生态的生活环境。
摒弃对粗放增长、规模扩张的执迷,转而重视园区差异化发展、园区服务、企业培育的观念,实现装备园区质量与效率的均衡发展,迫在眉睫。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