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尽管外界对于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创5年来新低表示出各种担忧,然而,市场份额的下滑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主品牌车企放弃在技术和品质上的持续投入。
随着7月9日中汽协销售数据的发布,今年上半年车企的销售业绩也已告一段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363.03万辆,同比增长1.7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68%,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4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创下了5年来的新低。在前十企业的榜单中,只有长安汽车孤军奋战,长城、广汽、吉利和华晨等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上周《半年报两极分化 自主品牌重新洗牌》一文中,我重点分析了长安和奇瑞这两家今年实现正增长的企业。无论是风头正劲的长安,还是刚刚摆脱下滑局面的奇瑞,都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艰难的转型和技术突围。比如长安,曾以生产微车著称,直到2006年,长安首款产品上市,然而,初期几款产品都以失败告终。而这也坚定了长安“以我为主”的开发理念,并建立“五国九地”的全球研发体系,并从去年开始进入收获期。
奇瑞的起步比长安更早,起点也更高。2009年,奇瑞的年销量就已突破50万辆,是当时自主品牌的一面旗帜。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奇瑞经历了艰难的战略转型,从单品牌到多品牌再到回归单品牌,销量也逐年下滑。然而,可贵的是,无论怎么折腾,奇瑞都没有放弃在技术上的努力,坚持“工程师文化”,这也是奇瑞能否在今年实现销量和利润正增长的关键因素。
比如长城,虽然H8项目被叫停,引发了一轮业界和消费者对于长城的质疑,并使得长城结束了多年的快速增长,首次出现负增长。今年上半年,长城销售34.7万辆,与去年同期的36.8万辆相比,出现了小幅下滑,仅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39%。
但值得肯定的是,长城在SUV的研发投入上一点都不含糊。去年,长城总裁王凤英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到2015年,长城的研发投入至少80亿元。中汽协秘书长董扬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长城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3%,而国内汽车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总体还不到2%。”然而,放弃轿车或许将成为长城之殇。毕竟,除了路虎和JEEP,世界上还很少有SUV企业能做大做强的先例。
再比如华晨,虽然上半年出现了小幅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6月中旬,宝马N20发动机开始在华晨控股子公司新晨动力投产,该发动机除了供给华晨宝马3系和 5系外,也将提供给华晨的自主品牌使用。在汽车业,祁玉民和华晨都是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和企业。祁玉民的厉害之处在于,不仅让宝马这个合作伙伴踏踏实实履行 “一夫一妻制”,而且对于华晨也给予了尽可能多的帮助,这在国内合资企业中并不多见。祁玉民这种“理所当然”式的索取,可以说也不失为“市场换技术”的一种方式。
吉利和比亚迪上半年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然而,这种下滑是伴随着企业战略调整而出现的。今年4月,吉利宣布将旗下三个单独的品牌帝豪、全球鹰和英伦整合为单一的吉利品牌,同时将重点放在经销商网络能力的提升上。统计显示,无论是吉利还是比亚迪,研发投入比例也都超过5%,这或将支撑两个品牌尽快走出低谷,回到正增长的轨道。
反面的案例也不少,比如江淮汽车。上半年,江淮乘用车销量不足9万辆,同比下滑21.3%。下滑的背后,是去年遭遇“3·15”锈蚀门后,江淮提出企业的战略方向调整,调整的方向是“做强做大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对乘用车的投入锐减,大幅收缩乘用车战线。对于以商用车起家、并以商用车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江淮汽车来说,这么做在情理之中。然而,不被重视的江淮乘用车又该何去何从。
同样的还有吉奥汽车。成立于2003年的吉奥,在2010年被广汽收购,成为广汽布局华东的一部分。然而,这么多年来,吉奥在研发投入和产品上均没有亮点。去年,吉奥好不容易推出一款新车,却是模仿日产NV200的MPV车型。为何不继续发挥自己在皮卡和SUV上的优势,努力将这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做好、做强,而是选择投机之路,让人费解。
事实上,纵观跨国汽车品牌,也都有过艰难的创业阶段,有些品牌甚至几次沉浮,才奠定了今天的市场地位。因此,对于起步至今还不到20年的自主品牌来说,份额的下滑固然应该引起警惕,但更重要的是,在市场面前,不能投机取巧,不能再靠单纯的模仿和逆向开发糊弄消费者,而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坚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若干年后,出现几个能够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国际知名的大品牌。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