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中国制造2.0时代

据悉,工信部正联合发改委、科技部和国资委等部门,共同编制《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中长期规划,力求促使中国在10年内成功转型为工业强国。中国制造业在近几十年发展迅速,有世界工厂之称,仅从规模上看,当属不折不扣的制造大国。但是,中国工业由于具有显著的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不足等特征,生产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故而,如何通过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从制造业大国快速顺利地成长为制造业强国,是一个摆在中国工业面前的关键问题,而《中国制造2025》,势必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值得期待。

工信部规划司官员透露,《中国制造2025》将先确定顶层制度设计,再形成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的相关规划。另外,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规划将基于新的产业发展理念,立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战略上重点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的“两化深度融合”。同时,这份由中国工程院参与的规划,突破了以往以5年为单位的思路,直接切入未来10年的工业发展政策。结合上述背景和线索,可以看到,正处于换挡减速之中的中国工业,将迎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这是市场的利好消息,是企业重大机遇和挑战。中国工业及工业政策均面临大考。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出在2012年即超过世界总量的20%,但大而不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不强——这“四大不强”,是见诸媒体报道的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官方总结。但同时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工业的大而不强,还是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所致,其特点是平铺扩张、求大求快,差异性弱、模仿性强,文化含量低、逐利倾向高,经营管理粗放,科技研发不足,难以把握产业技术的战略制高点,缺乏技术、品牌等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具体体现在产业技术落后,产品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但档次低下,关键零部件多依赖进口,品牌价值和文化含量不高等方面,因而在改革开放后的这30年中,中国制造仅处于1.0时代。

这样的局面,固然和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资金和技术缺乏、过度依赖人力资源、整体缺乏积累等问题有关,但落后的产业政策、低水平的行政管理也难辞其咎。陈旧的发展观念和过时的管理体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市场机制缺陷,难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造成了普遍的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进而极大地抑制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健康发展。例如,金融和资源行业的行政垄断,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和市场空间逼仄,经营环境恶劣,生存已不易而难以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没有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至于难以获得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制造2025》明言从德国“工业4.0”计划中得到启发。众所周知,德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工业体系成熟、领先,无论在市场环境、资源积累、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中国制造业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雄厚的工业和市场基础之上,德国“工业4.0”计划,还特别强调,要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在未来的制造业市场上,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市场价值产生的过程将发生变革,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而涌现出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而在这样的高度灵活数字化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中,具有市场敏感度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及其联合体,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生力军和市场主体。

由此或许可以寄望,《中国制造2025》在顶层制度设计中,将不仅聚焦于制造业内部的问题,也会给予制造业的外部环境以足够的重视,明确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可以预见,中国也将迎来2.0时代。反观历史和市场现状,中国制造业中的许多中小企业,除了处于减速换挡阶段外,也不乏难以为继、抛锚换车的迹象,往往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且常常陷入政商关系、恶性同业竞争的泥潭中,难以专注于主业的发展。可见,新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在激发产业内在活力的同时,还必须在外部进行一些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制造业企业扫除后顾之忧。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