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5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就业增加的影响,4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54.9,连续11个月扩张,表明美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回暖。看来,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正日趋奏效。后金融危机时代,制造业升级已成为全球共识,不论欧美发达经济体还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全球制造业正在向高端、高科技的更高层级迈进。
制造业是在升级不是简单回归
美国:抢占全球制造业优势地位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之初,“再工业化”仅仅是战略设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方向日渐明晰。2011年12月12日,奥巴马宣布设立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并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复苏和出口。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正式将先进制造业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抢占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竞争的优势地位。1个月后,奥巴马提议联邦政府一次性拨款10亿美元建立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组成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
今年1月,奥巴马政府在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下一代电力电子制造创新研究所,2月在底特律设立了轻量制造和现代金属制造创新研究所,在芝加哥建立了数码制造和设计创新研究所。奥巴马政府计划今年将再建立4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从而完成最初目标的一半。
德国:强化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的表现有目共睹,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为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加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德国政府倾力推动技术创新,在2010年发布了《高科技战略2020》,提出了工业4.0等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政策。为确保落实,德国政府又发布了《十大未来项目》跨政府部门联合行动计划,为工业4.0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奠定德国在重要关键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引领工业制造业向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欧盟:开启“增强型工业革命”,提高欧盟产业整体竞争力
欧盟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促使其重新检讨和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将“增强型工业革命”提上日程。2010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化时代的统一产业政策》,提出了未来工业政策的基本框架。201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强大的欧盟工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复苏》工业政策通报,确立了欧盟工业的核心地位,提出通过“增强型工业革命”扭转欧盟工业比重下降趋势,到2020年将欧盟工业增加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由目前的16%提升至20%。
此外,欧盟十分注重对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两手抓”,一方面,将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纳入2007至2013年结构调整计划,力求恢复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机械制造、信息、通信、生物等知识及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从而提高欧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印度:雄心勃勃但仍需时日
2004年,印度政府提出制造业发展战略,其制造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上也普遍看好印度的制造业,国际资本开始向印度转移。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印度制造业增速开始放缓,来自西方的订单也大幅减少。为此,印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包括建立孟买—新德里“制造业走廊”计划等。
综合来看,印度制造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会逐步上升,但是,由于其制造业基础薄弱、劳动力职业技能偏低、投资不足等问题始终未得以有效解决,加之国内市场需求有待提高,印度制造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制造业升级成全球共识
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制造业升级成经济复苏有力支点
奥巴马上台之时,美国经济正因国际金融危机遭受重创。2009年4月,奥巴马提出,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只有制造业抗危机冲击的能力最强,对保持国民经济稳定、保证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重振美国制造业,应作为美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
不仅是美国,许多一度“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经济复苏的支点。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增长更为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各国纷纷重新审视“去工业化”政策,希望通过“再工业化”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危机。
从“外包”到“内包”,制造业回流倒逼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去工业化”大潮中,“外包”成为普遍现象。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以美国为首的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制造业回流,“内包”成为新趋势:一方面,发达国家“当地生产,当地出售”的方式,使其能够更加快捷地应对客户对定制产品和简化流程日益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制造业回流也在倒逼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对而言,新兴市场制造业基础较弱,危机之前承担的多为低端制造业。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新兴市场人力成本上升,优势在减退,同时,技术创新下的制造业升级不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及新业态,全球范围内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其只有参与全球化进程,才能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而推动制造业升级。财政助制造业“恢复元气”
为使制造业“恢复元气”,各国都对其给予了财政支持。美国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同时,连续两个财年大幅增加制造业预算,将推进制造业先进水平摆在优先位置。欧盟则通过调动和使用公共财政资源,鼓励投资者向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投资,目标到2015年将欧盟固定资本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提高到21.25%,到2020年提高到23%以上。英国在经济低迷、财政吃紧的背景下,2013年注资6亿英镑支持有关研究机构的研发工作、新设备购置等,为发展超低碳汽车、生命科学和医药以及尖端制造业提供便利。法国也建立起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等战略性产业的投资。
制造业升级会产生哪些影响
全球制造业升级将工业进程推向新的高度,发达国家通过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在创新最活跃、附加值最高的产业领域寻求突破。
对新兴市场而言,虽然短期内新兴市场的制造业所受影响有限,但要跻身全球先进行列,还要迎头赶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新兴市场可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0.63%]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使这些产业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