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全方位剖析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现状

【编者按】2014年3~4月,中国高层连续举办了一系列中国装备制造业总结会议及交流大会,就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就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规划做了全面的阐述。


2014年3~4月,中国高层连续举办了一系列中国装备制造业总结会议及交流大会,就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就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规划做了全面的阐述。

在南宁召开的全国装备工业工作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介绍,2013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中国成为近代以来第三个在全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占据三分之一份额的国家,此前只有美国和英国曾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

苏波表示,目前中国多数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41%;汽车产量2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25%;机床产量95.9万台,占全球比重38%。

此外,近年来中国装备自主化迈上新台阶,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蛟龙”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已完成布局,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

苏波强调,中国将分步骤分阶段完成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到202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二方阵,部分优势产业率先实现既大又强;到203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强国;到205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强国。

在此过程中,必须扎实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积极构建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三是着力强化制造基础。四是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五是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七是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八是大力推进中国装备“走出去”。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方向,力争在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若干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另外,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国工程院承担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咨询项目领域课题组阶段成果汇报交流会上,参会人员就机械、能源装备、航天、航空、冶金、化工、纺织、电子信息、制造服务业等18个专题对制造强国战略涉及的重点领域进行了逐一汇报和交流讨论。

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编制,苏波强调,下一步课题研究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把课题研究与现有制造业基础和条件、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新趋势充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新能源互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和新领域突破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二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评估中国工业结构,深入分析不同行业的形势变化,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式和规划方向。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在机制建立、目标设定、政策研究等方面加大创新的权重。四是课题研究要向“中国制造2025”规划编制工作聚焦。

“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指导中国未来10年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希望继续得到中国工程院和院士、专家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针对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最大瓶颈和制约,梳理出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如航空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发电设备等。另一方面,进一步梳理和提炼研究重点,对制造强国2025年总体目标、重点支撑的战略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战略工程(如“四基”专项),以及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改革建议等,开展深入研究。

此外,中国产业聚集迈出新步伐。目前,展馆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授牌77个装备制造领域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占中国示范基地总量的29%。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形成以上海临港、沈阳铁西、辽宁大连湾、四川德阳等为代表的产业示范基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形成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工程机械主要品牌企业集中在徐州、长沙、柳州、临沂等地区。沈阳、芜湖、上海、哈尔滨、广州等地建立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