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3月12日,在全国两会代表与委员的建议下,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做了16处修改,其中在“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方面,提出推广新能源汽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京生表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内容,彰显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无论对新能源汽车,还是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都是好事”。
“雷声大 雨点小”局面将改观
新能源汽车早已是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客。自2008年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工农业节水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之后六年中,新能源汽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是被提及。
因为有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部署,2008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呈全面出击之势,很多业内人士纷纷将2008年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这一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数量a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1-12月,虽然新能源汽车商用车共销售1,536台,同比下滑17%,但新能源汽车乘用车销售899台,同比增长117%。
随后几年时间,国家在多个城市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以政府全面扶持的策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部支持产业发展的法规、引导政策及规划,如《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简称为《发展规划》)等。
《发展规划》指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新能源汽车推广效果来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8.05%。201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76万辆,同比增长37.60%,已经远超过新车销量13.87%的增速。但与2,198.41万新车的销量相比,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比重仍然较低。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过去近5年时间,燃油汽车从500万增长到了12,000多万辆,而新能源汽车全国只有4万辆。具体到用户结构层面,截至2012年底,新能源汽车中真正属于家庭私人用车的仅为4,400辆。
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尤其是家庭用户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怪不得有人把前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描述为:“雷声大,雨点小”。不过,从2014年起,这个现象有望改观。
在3月12日召开的京津冀新能源公交客车推广应用座谈会上,北京市科委许心超处长透露,从2月8日-3月8日,北京市申请新能源汽车个人数接近2,000人。
他对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表达了乐观的预期,“如果前期这几款车(新能源汽车)能得到老百姓认可的话,几个月以后就可以在街上看到电动汽车,这说明我们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既然有这么好的基础,在政府稳定的政策预期下,我们相信北京有决心把新能源汽车这件事做出一个示范。”
而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欧阳明高教授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国家政策倒逼汽车企业必须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现在一直到2020年,都是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的高峰时期。2014年,国内的电动汽车市场已经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他大胆预言年内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发展至少翻番,甚至指出“今年可以作为电动汽车私人消费元年”。
必须跨越的充电门槛
要在中国实现电动汽车的家庭用户推广,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推进电动轿车面向大众,必须降低整车成本,车辆成本的关键在电池,少装电池的关键是充电桩建设要跟上。”欧阳明高如此说道。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分析指出,成本、电池及充电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充电设施越少,人们对续驶里程的要求就越高,为了满足需求汽车生产商只能装更多的电池,于是充电时间变慢、车辆成本提高,导致市场接受度降低,企业无法回收成本,缺乏资金深化产品研发,最终形成死循环。如果充电设施建设完善,就可以降低消费者对里程的要求,车辆成本随之下降,私人市场逐渐打开,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今年开始,中央及地方密集出台了一些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这对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讲是利好。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电动汽车行业要真正实现发展,最大的困难在于基础设施的缺乏及公众对于电动汽车的信心不足。”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BDNT)市场销售副总裁林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能够尽快解决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提供充电的便利性,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使用的信心也会提高。”
各地政府正在着力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2月25日,在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宣布要在中心城区打造服务半径平均为5公里的充电圈,逐步建成公用领域充电设施网络服务体系,主要布局在P+R停车场、电力营业网点、高速路服务区、新能源汽车4S店、车辆分时租赁点、社会公共停车场、大型商圈、具备建设条件的加油站、旅游景点、路侧停车等重点区域。
并且明确指出2014年将在全市建成1,000个直流快速充电桩,实现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县全覆盖,半个小时充电就能支撑普通纯电动汽车续航约100公里,能够满足现阶段本市新能源小客车的充电需求。
作为消费者来讲,能够使用公用充电桩很有必要,但从便利性来讲,更希望能有自己的私人充电桩。就像林密给记者描述的一样,自从他2009年开始使用电动汽车后,每天晚上给手机充电的时候同样给电动汽车充电,第二天出行非常方便。
但当前安装自动充电设施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逸说,“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需要有固定的停车位,但停车位在全国范围都是稀缺资源。以北京为例,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有500万辆,停车位只有200多万辆,固定停车位也就100多万辆,这也制约着充电设施的建设。”
除了有可贵的车位外,安装充电桩还需要协调电力、物业、消防、施工技术部门等。能否顺利得到各个部门的支持,也是一大难题。
充电设施配备困难重重,各个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依旧把提供可靠、实用的充电桩作为推广电动汽车的必备手段。
2月12日,比亚迪戴姆勒公司表示将与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开展战略合作,由ABB在未来6年内向其提供直流快速充电桩。
比亚迪戴姆勒公司是比亚迪与世界豪华车和商用车制造巨头德国戴姆勒于2010年共同设立的合资企业,并于2012年推出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车——腾势(DENZA)品牌。
“腾势电动汽车是具有200公里以上续航里程的纯电动汽车,将在2014年北京车展上进行全球首发。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希望获得更长的续航里程,但同时期望较短的充电时间。腾势为客户提供了在家庭、办公场所以及其他兼容的公共场所进行便捷充电的多重选择。目前已经小批量生产了一些充电桩,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完成了安装试用。”林密介绍道。
因为治理环境污染的需要,国内电动汽车市场被普遍看好。就连全球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特斯拉也高调宣布要进入中国市场。
据国外媒体报道,电动汽车生产商特斯拉正准备在中国建立一批免费充电站,从而支持公司汽车的长距离行驶,例如从北京开到上海。虽然特斯拉负责企业与业务拓展事务的副总裁迪尔梅德·奥康奈尔(Diarmuid O'Connell)表示,公司近期开始着手建设这一充电站网络,但他拒绝透露这些充电站何时可以投入使用。
看来,无论哪家电动汽车生产商,要想占领国内电动车市场,受到家庭用户的认可,如何实现便利充电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截止到2013年10月,全国48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已建309座充换电站、13,995个充电桩。根据规划,到2015年将在全国推广城市建立1,549个充电站,238,559个充电桩。
而据北京市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处长许心超透露,针对普通消费者现阶段在家充电存在困难的问题,今后北京市将加大小区建设充电桩的力度。“市规划委也正在规划,预计两年后的新建小区,在建设时就会预留充电接口。”“原则上30%以上要预留充电接口。”
新模式来铺路
欧阳明高说,“特斯拉的火爆证明电动汽车的性能可以超越燃油车。希望推广更多类型的电动汽车,让电动汽车从总量上形成快速成长。”
2014年2月,上海、北京两地先后公布了新能源车示范目录,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E150EV纯电动轿车、比亚迪纯电动汽车E6、江淮iEV4、上汽荣威E50、上海通用赛欧Springo、奇瑞瑞麟电动车等成为示范车型。这一举措意味着曾经备受诟病的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壁垒首度放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潜力正被逐步发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发阶段,欢迎更多生产企业的加入,我们是同行者,而非竞争者。只有一起努力把这个市场打开,唤醒普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的需求,行业才能迎来长远的发展。”林密说道。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是否顺畅,关键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以目前充电难、虽有政府补贴但依然比燃油汽车价格偏高的现实情况来看,要在家庭用户中大范围推广,时机尚未完全成熟。而新能源汽车也瞅准了汽车租赁行业,企图用新的应用模式为家庭用户购买电动汽车做好铺垫。
相对于普通汽车租赁,新能源汽车租赁价格和驾驶成本低,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从而带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2013年4月,总部在上海的汽车租赁公司“一嗨租车”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电动汽车租赁门店。一嗨租车首先在上海市嘉定区建立了3家电动汽车租赁门店。第一家门店位于国际汽车城附近,随后陆续扩展到市区,让消费者在小区、办公楼、商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轻松租到电动汽车,解决城市短途接驳问题。
然而,并非所有的汽车租赁公司都愿意尝试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租赁企业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对于环境保护确实很有意义,但是因为我们要给用户提供相对稳定的租车服务,而当前充电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用户出行又非点对点的行程,因此我们还在观望。一旦基础设施的问题解决,我们肯定也会采购一些新能源汽车提供租赁使用。”
据了解,电动汽车进入个人租赁市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首先试水的电动汽车运营方法之一。在韩国,“EV Sharing”计划不仅节约了能源和公众交通支出,还能减少城市交通量,缓解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拥堵。在以色列、丹麦、日本等国,“Pay as you go”等电动汽车租赁计划也同样颇受欢迎。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租赁的范围较小,主要在一线城市的高校和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如2013年10月,国内首家纯电动“微公交”汽车在杭州投入运行;2013年12月,继杭州、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推广分时租赁后,同济大学成为第四个启用分时租赁的高校。
易卡先锋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简称“易卡绿色”)是国内一家专业的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2013年6月开业以来,易卡绿色在北京海淀区运营着300台纯电动汽车。据悉,2014年年内,易卡绿色将继续增购700台纯电动汽车,计划在2015年来到之前,在北京市主要城区运营1,000台纯电动汽车。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如果在更大范围内面向公众推广,确实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推广。不过除了对配套设施的需求外,还可能像公共自行车租赁一样,遇到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
当问及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看法时,林密说道,“我们希望未来不只是公用电动车市场的扩大,更希望看到个人用户对电动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内市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国家各项配套法规及时出台,我相信在2014-2015年一定可以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拐点。”
艺术衍生品的产业化之路有多远
在黄启贤看来,目前很多业内人并没有涉及到艺术衍生品的本质问题。“本质的东西就是产业化,如果不能产业化,那么我认为艺术衍生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了。没有需求的话就没有生产的动力了。”
2013年下半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款创意胶带纸“朕知道了”在网络上爆红,新东方联合创始人之一徐小平投资的艺术品电商平台集合大批艺术商品筹备上线,首届西湖国际艺术衍生品产业博览会开幕。一直不怎么引人关注的艺术衍生品市场,仿佛一夜之间焕发出了无限生机。
市场有多大
每到周末,北京798艺术区游人总是很多。热爱、关注艺术的游客们会在这里看到诸如百雅轩、尤伦斯艺术商店、白盒子艺术馆、艺奇798文创基地、稀奇等主要经营艺术衍生品的机构。
对于什么是艺术衍生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贾杲认为,最初的艺术衍生品概念来自欧美发达国家,通常是指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系统零售的艺术商品,营销途径一般是博物馆(美术馆)加艺术商店的模式。随着艺术衍生品不断拓展,艺术衍生品已经成为以艺术授权为核心,以艺术原创或其要素为媒介,经过创意设计与加工的价值整合,形成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可供大众收藏消费的一大类艺术品的通称。
而在独立艺术市场观察家黄启贤看来,艺术衍生品的概念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他认为艺术衍生品实际上涵盖了日常生活的诸多用品,就是将艺术特质应用到商品的日用功能上。他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艺术衍生品更多的应该是具有实用性,也就是更多产品是可以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看。”针对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以版画、雕塑、文具、服装、丝巾、饰品和茶具为主的几大类产品,黄启贤表示,“市场上目前能看到的衍生品就那么几大类,但是这远远不够。事实上跟生活有关的产品都可以跟艺术家的作品相结合做成艺术衍生品。我们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丝巾、马克杯等几类产品。”
记者在实际走访中也了解到,在中国,做艺术衍生品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基本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地区。总体概括,这些产品的形式集中为印有艺术家作品的实用品,比如杯垫、明信片、丝巾、T恤等。国内艺术衍生品存在着种类少、价格高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整个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衍生品市场无法发展。根据黄启贤等这些长期在艺术衍生品市场摸爬滚打的人判断,“艺术衍生品市场有众多潜在的消费群体,他们对艺术衍生品有很大的需求量,艺术衍生品市场前景应该是很广阔的。”
下面的一些数据也印证了这些人的判断。2013年,由文化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为1,784亿元,其中艺术授权品、艺术复制品和艺术衍生品交易总额为180亿元,仅占整个市场的10%。
而首届西湖国际艺术衍生品产业博览会发布的《中国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报告(2013)》则估算,中国艺术衍生品的总体市场空间目前应该在2,000亿元。该报告还指出,艺术衍生品产业链较长,先入企业容易构建先发优势,实现差异化市场竞争,中国艺术衍生品行业还具有丰富的原生艺术品资源优势,厚实的基础制造业支撑优势,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购买力所构成的巨大的需求优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所提供的巨大政策机遇,可谓前景广阔。
形成产业有多难
在早几年,当国内艺术衍生品市场还鲜人问津的时候,雕塑艺术家瞿广慈、向京夫妇就已经创建了“稀奇”艺术品牌,短短几年时间里,“稀奇”开设了多家概念商店,把衍生品卖到了世界各地。此外还有hi小店、(暂不可见)等线上商店,虽然他们的年收益很可观,但相对于未来可能多达千亿元的艺术衍生品市场,这一市场简直接近空白。
为什么看似商机无限,这个市场的发展却显得异常缓慢?不少人对此有不同的解读,其中提到的问题包括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营销渠道单一、文化创意和设计水平差等。
而在黄启贤看来,目前很多业内人并没有涉及到艺术衍生品的本质问题。“本质的东西就是产业化,如果不能产业化,那么我认为艺术衍生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了。没有需求的话就没有生产的动力了。”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西沐在谈到艺术衍生品产业化的问题时也表示,“艺术衍生品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它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产业的链条。”
据了解,艺术衍生品在国内以产业形式进行运作大概起于2006年前后,由于当时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当代艺术板块异军突起,使得与之相关联的艺术衍生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由于国内从事艺术衍生品研发与销售的机构大多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虽有产业之名,却多数并没有产业之实。
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外,黄启贤认为信息不对称,生产交易链条未完全打通是一个大问题。他指出,“目前的关键问题就是这个领域的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都不是很顺畅,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每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这些不对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画家的创作与生产的衔接并不顺畅。虽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尝试着拓展艺术品的商业化路径,但是面对市场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比如艺术家对于产品的选择、设计和生产并不一定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即便是艺术家有意愿做这个产品,他自己也可以画图,但是艺术家的设计也许并不适合做成产品。”同时,艺术商店经营业者也难以获得更多具有市场前景的艺术衍生商品,“艺术家画的图纸没有问题,平面图也很美,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却有可能在材料上实现不了。因为艺术衍生品还没有上升到工业设计的高度,现实的情况是产品设计都是由平面设计人员在做,很多平面设计人员都不懂材料的特性,因此常常会出现原创的东西很精美,生产出来的艺术衍生品却不够精美的问题。”
其次,艺术衍生品很少量产,一般都是300-1,000套的数量,很难形成规模。“现在的情况是通常一个产品做个一两百件,卖完就完了,没有形成市场。”以北京为例,如798艺术区内的白盒子艺术商店、伊比利亚艺术商店、尤伦斯艺术商店、hi小店以及今日美术馆礼品中心等所售商品以与画廊有过合作的艺术家作品的衍生品为主,缺乏各自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衍生产品,因此有人才会说,“你看白盒子艺术商店,里面的衍生品数量很有限,加起来不到30个品种。30个品种不能叫开店,它不是合格的销售终端。”
同时黄启贤指出,目前艺术衍生品市场营销做得并不好,真正好的营销需要规划和一个能够真正执行的团队,但是现在这些条件显然并不具备,“现在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高级定制,其实高级定制可能连100个品牌都不到,因为它不能形成产业化。”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国内的艺术衍生品主要通过艺术区和博物馆的实体商店销售,博物馆商店里销售的艺术衍生品往往是配合展览出售,销售上不了规模。据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显示,国内衍生品产值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而英国TATE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折合人民币3-5亿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更高达5-7亿元人民币。
艺术衍生品产业链条长、合作角色身份复杂、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很难形成固定统一模式、企业专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上中下游之间的沟通合作较为困难,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艺术品合作模式,相应的生产交易销售链条尚未完全打通。因此如果想要让这个产业发展起来,黄启贤认为,“产业链必须要打通,每个环节都要成熟。”
而黄启贤认为首届西湖博览会对于艺术衍生品的产业化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2013年,“2013西湖国际艺术衍生品产业博览会”在杭州举行。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博览会是全球首个艺术衍生品全产业链的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端艺术商务会展。艺术衍生产品类别主要包括原创复制艺术品、艺术家衍生产品、原创设计及品牌定制产品、创意及周边产品等四大类。作为此次博览会的负责人,黄启贤说,“我们选择做博览会,就是希望它能够产业化。”
在他构想的艺术衍生品产业链里,策划、设计、生产、营销、销售终端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而通过这次博览会的举办,他希望实现推动艺术衍生品产业化的第一步——整合资源,“我们将能够把相关市场资源整合成为一支新的市场动力,影响商业发展和消费。”
在他的规划中,第二步则是需要做更具体的产品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终端梳理建设。“未来市场需要更多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商店的参与支持。”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人和单位的参与,就没有足够的产品,而产品是艺术商店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数量太少,这个是比较致命的。比如消费者进到一个艺术品商店,如果只有二三十件产品,他们根本就没有购买的欲望。但如果有很多产品可供挑选,就像逛超市一样,消费者是基本不可能不买的。”
除了这些环节以外,黄启贤认为树立市场信心很重要。“因为得不到市场资源的快速支持,有人做着做着就不做了,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市场信心的问题。这个市场太复杂了。如果政府牵头,我相信很快就能做好这个市场。”
尽管要真正实现艺术衍生品产业化存在许多困难,但是黄启贤依然乐观,“现在看起来,这个市场今年比去年好,我相信明年会更好,至少我公司的业绩是越来越好的。进入这个市场要有合适的人,我认为至少我自己是一个合适的人。”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