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2030不再新建燃煤电厂清洁能源装机占50%

【编者按】“16年后,中国将不再新建燃煤电厂。”这是在3月26日举行的“2014年中国清洁电力峰会暨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披露的信息,他同时透露,到2030年,全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50%。


据介绍,目前,我国电力发展持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电力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4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电网规模超过美国,2013年年底,我国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110万千米;全社会用电量2011年超过美国,2013年全国用电量达5.3万亿千瓦时,美国用电量约4.5万亿千瓦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能源和电力发展也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魏昭峰介绍说,发展清洁能源发电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的供应、维护国家能源的安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电力行业的自主创新、带动电工装备行业健康发展。

据中电联预测,到2020年,在电价补贴和相关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1亿千瓦,占全部装机比重41%,其中,水电3.6亿千瓦,风电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7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1万千瓦,核电7000万千瓦,天然气发电1亿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2.6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2%。到2030年,全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2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0%,其中,水电4.5亿千瓦,风电3.5亿千瓦,太阳能3亿千瓦,生物质能等发电2000万千瓦,核电2亿千瓦,天然气发电2亿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达5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42%。

2030年以后,中国不再新建燃煤电厂。2050年,全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62%,其中,水电4.5亿千瓦,风电5亿千瓦,太阳能8亿千瓦,生物质能发电3000万千瓦,核电4亿千瓦,天然气发电3亿千瓦,清洁能源发电8.1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58%。

基于我国清洁能源发电的资源禀赋特征,统筹考虑市场、资金、技术、环保等发展的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发展等客观要求,魏昭峰认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应该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一是优先开发水电。水电是技术成熟、成本较低的绿色发电,安全性、经济性和灵活性较高,要放在优先开发的战略位置;要加快开发国际河流的水能资源,科学布局抽水蓄能电站,超前谋划水电的消纳和规划外送通道。

二是优化发展煤电。必须高度重视煤电的绿色发展,推行煤电一体化开发,加快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大力推行清洁煤发电技术,优化煤电布局,在高度重视水资源及环境资源制约的基础上,主要布局发展煤电基地。

三是积极有序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是解决我国未来能源需求的战略选择,要在统筹国家政策补贴能力、全社会电价可承受能力、电力系统消纳能力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积极有序高效的开发。风电开发要坚持分散与集中、大中小、陆地与海洋开发相结合,近期优先分散开发与落实消纳市场,超前建设配套的跨区电网工程为前提,有序集中式的开发风电基地,因地制宜的开发海上风电;近中期应优先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按照合理布局、就近接入、当地消纳、有序推进的原则,在落实市场消纳条件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各种类型的光伏电站。

值得注意的是,光热发电也是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的太阳能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加强研究,大力推进。

四是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核电是绿色发电,经济性较高,是解决中国能源电力需求的战略选择,中国能源和电力需求离不开核电的发展,核电发展的核心在于安全,要采用先进的核安全技术,建立完善核安全标准、质保体系和核安全文化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行安全的唯一化、投资的多元化、运营的专业化、技术设计的集团化、施工建设的社会化、核燃料循环的一体化,规划建设中东部地区的核电站,从沿海向内陆省份逐步发展。

五是高效发展天然气发电。天然气是绿色的化石能源,目前,我国主要依靠进口来增加供应,国务院去年下发的《大气污染防止行动计划》中提出,优化天然气的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应该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天然气调控电站,原则上不再新建天然气的发电项目,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就是在我国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的情况下,天然气发电的发展主要以分布式的能源系统为主。

六是大力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我国的资源禀赋和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加强电网的建设,特别是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促进大型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和高效利用,实现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要更加重视城市配电网的智能化,加强在超导技术、围网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力度,实现电力于用户之间的良好互动。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