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2014工业或将保持由降转升 增速趋缓

2013年,我国工业经历了由降转升的过程,总体上结束了持续多个季度的调整。综合多种因素,预计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际增长9.3%左右。

我国工业止降转升效益好转

2013年,受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工业运行的短期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在经历了上半年经济的持续回调后,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工业运行的下行压力逐步缓解,工业经济出现企稳向好的势头,工业增加值在7月份快速触底回升,并在8、9、10三个月处于10%以上的较高增长水平,从而为全年工业生产的平稳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13年1-11月,工业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工业生产增速止降转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其中11月份同比增长10%。尽管受到外需不振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速有所放缓,但是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相比,都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长水平。从8月开始,工业进一步企稳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保持在10%以上,增势总体平稳。

2、工业企业效益有所好转

2013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3338亿元,同比增长13.2%,以利润总额计算的营收利润率为5.77%,以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营收利润率为5.81%。分行业来看,受益于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稳增长政策,上游行业中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显著改善;中游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润总额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下游行业中,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表现较好。

3、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按照“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要求,我国加大了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治理力度,列入2013年公告的19个行业落后生产线已实现关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快于整体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和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达标行动稳步推进。工业空间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转移有序推进,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中西部地区三季度增速环比也均有所加快。

4、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3年以来,国务院出台和细化了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已制定60个配套文件,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出台了实施意见。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支持力度加大。

5、2013年工业增速将稳中趋降

稳增长政策的推出稳定了此前较为紊乱的市场预期,棚户区改造、铁路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信息消费等稳增长政策改善了相关行业企业盈利能力。但我们认为,去年三季度以来工业增长更多来自企业补库存的拉动,而目前工业企业整体去库存可能接近阶段性终点。

在货币收紧、预期修正、盈利不足、基数较高等众多因素叠加下,去年三季度工业的回升势头很难持续,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将稳中有降,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工业运行存在四方面问题

1、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用药过猛”,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范围广、数量大、影响深的产能过剩情况,并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据权威部门测算,2013年三季度末所有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8.6%,意味着21.4%的产能是闲置的。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下,我国工业将在较长时期面临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

2、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虽然2013年7月份后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以期提振内需,但在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消费很难得到有效启动。去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206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四年来首次低于GDP增长。

3、企业债务风险不断积累

2013年1-11月,工业企业负债同比增幅10.91%,负债率居高不下。从新增不良贷款的结构上看,新增不良贷款进一步向重化工等产能过剩领域集中。在制造业企业效益下滑、去产能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三角债”问题进一步浮出水面,银行贷款趋于谨慎。

4、要素成本不断上升

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价格上升。据测算,2008—2012年间,我国城镇制造业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速达15%,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步丧失。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利用劳动力成本低、节能减排压力小等优势,与我国工业抢夺海外市场,给我国制造业出口带来挑战。

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通过信托贷款、债券融资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超出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致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脱实入虚”,从而危及工业发展的基础。

今年工业增速稳中趋缓

2014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为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市场空间,同时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从而为我国工业运行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但在全球经济转型和我国调结构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运行仍将面临国内、国外需求偏弱的不利局面,整个工业去库存、去产能的压力仍然很大。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目前,我国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通过HP滤波方法测算,我们发现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自2008年开始逐步下降,目前大约在8%左右。而弹性分析测算结果显示,支撑我国潜在增长率的投资增速理论上应为13%—15%,超过这个区间的投资增速则在理论上被视为过度投资,容易引发产能过剩。

因此,在促改革、调结构的背景下,寄望于过去那种依靠投资来拉动工业增长,已然不太可能。政府投资能力和投资规模的下降,将加剧部分工业品供求失衡的程度,部分依赖政府基建投资的行业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全球形成了三极分工格局,即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主要市场,资源富集国家提供资源,中国等新兴国家是全球制造中心,三级之间形成全球供求大循环。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债务泥潭,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刺激需求的做法已到极致,新兴市场国家市场容量增加也十分有限,全球总需求持续低迷的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好转。

同时,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传统竞争优势明显减弱。因此,我国已经不能指望通过外部市场来提振工业增长,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才是决定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全球产业转移趋势看,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转移出现新动向。劳动密集型的、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中小制造企业由中国向劳动力和资源等更低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由中国沿海地区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同时也有一部分高端制造业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回流。

在这次产业转移中,中国制造业成了受冲击最大的行业。

综合各种因素预测,2014年我国仍具备保持总体平稳的基本条件,但工业增速将稳中趋缓,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际增长9.3%左右,继续运行在合理增长区间。钢铁、机械、建材、有色、化工等重化工业仍将持续低位运行,而信息消费、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结构调整中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会。

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1、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的资源要素集中的产业集聚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依托当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中西部资源地布局;利用进口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布局,减少资源、产品跨区域大规模调运;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2、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一是鼓励企业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兼并重组,特别是按照市场化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提升产业的集中度。二是要超越按企业进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层次,考虑按行业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在部分竞争性行业进行合并重组或退出部分国有资本。三是在财税分配方面,探索建立跨地区并购的税收分成、产值分开统计制度,增值税和所得税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结算”。

3、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创造条件让民企与国企更加公平地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作用的同时,着力消除部分行业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壁垒,放开私人投资服务业限制,打破银行、电信、电力垄断,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要素加快流动,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加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对涉及企业经营的不合理、巧立名目的收费进行清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4、加强和完善供给端管理

一方面要加强对过剩行业的供给管理,针对新增、在建违规、建成违规的过剩产能项目制定更为严格的分类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市场释放新供给创造条件,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最终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让经济回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想运行轨道。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