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能源装备产业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和形势,能源装备产业正按照有关政策规划的要求和引导扎实推进转型升级。
2013年,是《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中间年,也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年。
能源装备产业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和形势,能源装备产业正按照有关政策规划的要求和引导扎实推进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放弃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势,积极适应新环境,克服新问题,才能在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调结构转方式期实现质的跨越。
重大装备产业化困境趋解
通过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带动国产化的体制和政、产、学、研、用长效协调机制,近年来我国重大能源装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多领域高端技术装备实现“首台套”突破。现阶段,如何实现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广日益受到政府、行业、企业的关注。
熟悉机械行业的专家透露,从2013年的整体形势来看,已批准或正在建设的能源工程项目中,重大技术装备(或关键零部件)从国外进口的情况仍不在少数。业内专家分析称,由于重大装备在研制阶段是集合了多方面的力量参与,研制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而进入市场化阶段后,由于政府、行业协会减少干预和协调,产品在市场化竞争中,由于设备稳定性、基础零部件与国外还存在差距,这些都成为用户频频质疑的撒手锏。由此,我国重大能源装备产业化推广的尴尬情形便跃然纸上。
对此,业内也极力呼吁,重大能源装备在产业化阶段仍需多方面给予协调引导,技术改进也需要更多的工程实践,各方将重大装备“扶上马”的同时,还有必要“送一程”。
值得关注的是,11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要求,在下一阶段,国家能源局将突出“三选一抓”,推动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再上新台阶。
所谓“三选一抓”,即选准能源重大装备科技专项,明确十大主攻方向;选定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国产化产业化队伍;选好体制机制,以能源重大工程为载体,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抓好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推广成功经验、服务市场开拓,建立能源装备国产化产业化服务例会制度,为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有分析认为,通过本次座谈会,能源装备产业化构建起多方参与、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升级拓宽了道路。
提质或助结构性矛盾化解
10月6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一经发布,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刺激了多数行业敏感神经。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现阶段,我国能源装备产能过剩现象主要表现在高端不足、中端流失、低端过剩的结构性矛盾。能源装备产业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后,靠扩大产能赢取利润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不但不能使企业形成优势竞争力,反而进一步加大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程度。
政府有关知情人士表示,短期内政府不会出台过多的经济刺激政策强拉速度和规模,速度和规模也不再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提出,破解结构性矛盾,就要突破两个台阶,一是速度下台阶,二是质量上台阶。这意味着能源装备产业必须放弃注重规模和速度的惯性发展模式,从注重“规模效益”转向追求“稀缺性效益”。只有在产品性能质量、性价比、服务上胜人一筹,在高质量产品上狠下功夫,才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国家能源局早在2013年之前即着手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政策规划制订,并于2月21日公示了第一批拟设立的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评定中心,在完善能源技术装备质量管理体系、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质量评定工作体系、建立“国家能源技术装备指导目录”发布机制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克服产品质量一致性差、可靠性低等问题,加强能源技术装备质量管理工作,实现从量控到质控的转型。
12月5日,国家能源局又对通过初审的第二批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评定中心予以公示,范围已从第一期的输变电设备领域扩充至煤机领域。
在标准方面,11月26日通过工信部验收的《装备工业“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装备工业领域“十二五”后三年标准化重点工作和任务,这必然能有效提高能源装备标准与产业的贴合度,充分发挥标准的引导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也起到了强制作用。
多措并举力推产业升级
《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五大发展战略,通过五大战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行业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
由于长期以来“重主机,轻配套”的传统偏见,基础零部件是我国重大能源装备的薄弱环节。为此,工信部在2013年度开展了工业强基专项行动,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并联合财政部在资金上予以扶持,通过夯实基础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企业是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主体地位也在进一步强化。面对转型升级的严峻形势,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多数企业停止了产能扩张的行径,转而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通过研制高质量的产品来赢得市场竞争力和获取利润,市场倒逼下的创新驱动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
不断提升产品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是目前高端产业发展的方向,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的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DCS仪控系统在阳江5、6号机组进入工程应用等一系列新闻事件,表明我国高端能源装备在不断取得突破。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的推进力度。2月18日,工信部、科技部牵头发布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8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印发;9月5日,国家发改委联手13家部委机构发布《十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随着2013年冬季雾霾的肆行,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能源产业要实现节能减排,首先对能源装备节能增效提出了要求。工信部组织开展的2013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中,电机能效提升成为主要抓手,借助6月10日《关于组织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的发布实施,通过对电机生产企业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使得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的高耗能电机产业逐步升级换代;7月4日,国家发改委联手4家部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在煤机行业就正在践行废旧煤机装备的再利用。在绿色装备设计环节,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于1月30日印发的《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主张夯实生态设计基础、推进技术开发应用等措施,在产品前期设计阶段就融入绿色理念。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