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将是以智慧城市理念统筹推进长春市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年。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长春市中小企业发展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努力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幸福长春”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建好城市、促进和谐”的主题,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通过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构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创新活跃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可信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智慧长春”建设。
应势而起“智慧长春”谱写信息化变革新篇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在信息化快速发展、应用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面对的课题,城市的智慧化发展进程已经开始。
近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摆在突出位置,强力推动。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长春市中小企业发展局)紧紧抓住信息化持续引领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试点、无线城市、光纤宽带网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2013年,不仅信息化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信息化倍增效益凸显,而且信息化为经济建设,社会民生的服务水平也大大提升,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由该局起草的《未来五年“智慧长春”建设发展规划》设计了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智慧商务平台、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等十个平台的支撑,从而构建起“智慧长春”的支撑环境和初步框架。
“智慧长春”的建设本着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的原则来运作,由政府部门创造条件,实施基础网络建设,建立基础信息库,整合行政资源和公共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政协提案与起草《规划》不谋而合
智能城市建设对于长春市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2年底,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长春市中小企业发展局)作为推进长春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部门,就已感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同时,这项关系到整个城市发展和民生建设进程的工程,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2013年初,当长春市政治协商会议《关于建设“智慧长春”的建议》的提案转到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长春市中小企业发展局)时,该局已经开始组织调研,着手编制长春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并经过调研准备、研究起草和专家咨询、征求意见、专家论证、修改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未来五年“智慧长春”建设发展规划》,为建设“智慧长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编制《意见》出台《办法》
“软措施”破解“硬体制”的制约
智能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在于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大幅提升、资源的高度整合、政府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工作机制的完善。
城市智慧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市工信局从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规划实施路线,从当前急需和大体可行提出阶段目标,通过开展大量调研、咨询,在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产业及两化融合、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安全七个基本构成方面,确立了五年的主要任务,主持起草了构建3个基础支撑平台、建设20个重点应用系统的《未来五年“智慧长春”建设发展规划》。还编制了《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慧长春”建设的实施意见》,就规划重要任务进行责任分工,并提出落实高位统筹工作机制;加强营利模式的研究和策划等8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并为科学、有序地推进“智慧长春”建设,出台了《长春市信息化促进办法》。此外,市工信局将努力以“软措施”破解“硬体制”的制约,由点到面落实各项任务。
在采访中,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长春市中小企业发展局)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信息化项目堆砌,而是一个对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优化过程,是挖掘城市创新潜力和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只是手段,是催化剂,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促进城市发展各要素的优化合成,催生创新型城市生态。”
智慧城市基本概念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还要求通过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在国外的实践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作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
韩国以网络为基础,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地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新加坡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务、服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新加坡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
丹麦建造的智慧城市哥本哈根(Copenhagen)有志在2025年前成为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要实现该目标,主要依靠市政的气候行动计划———启动50项举措,以实现其2015年减碳20%的中期目标。在力争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时,许多城市的挑战在于维持环保与经济之间的平衡。采用可持续发展城市解决方案,哥本哈根正逐渐接近目标。哥本哈根的研究显示,其首都地区绿色产业5年内的营收增长了55%。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